214年,刘备平定了益州,法正对他说:“主公该成亲了,您看迎娶刘璋的寡嫂吴氏可好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9-15 02:43:52

214年,刘备平定了益州,法正对他说:“主公该成亲了,您看迎娶刘璋的寡嫂吴氏可好?”刘备当场拒绝,他说:“我和刘璋是同宗,刚刚抢了他的地盘,又迎娶他的嫂嫂,这不太好吧?” 214年的成都,刚入夏的天气已经有些闷热。 刘备站在新得的州牧府中,望着窗外发呆。益州是打下来了,可他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 毕竟刘璋是他同宗兄弟,这样夺人基业,传出去不好听。 这时法正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脸上带着笑:“主公,有桩好事要与您商量。” 刘备回过神:“孝直来了啊,什么好事?” 法正凑近些,压低声音:“主公如今坐拥益州,也该考虑成家的事了。您看刘璋的那位寡嫂吴氏如何?听说是个贤惠人,而且...”法正顿了顿,“娶了她,也好安抚益州旧臣。” 刘备一听就皱起眉头:“孝直,这不成。我和刘季玉是同宗兄弟,刚夺了他的基业,转头就娶他嫂嫂,这像什么话?这可有点不是人了....” 法正笑道:“主公多虑了。吴氏本是刘瑁之妻,刘瑁去世多年,她早该改嫁。如今刘璋既已归顺,这岂不是一桩美事?而且那吴氏,有沉鱼落雁之貌,如果落到曹孟德之手....” 刘备摇头:“话不是这么说。外人看来,还以为我刘备贪图美色,连自家人的寡妇都不放过。我不是那曹孟德....” 其实刘备心里还有层顾虑。他这些年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有了立足之地,最看重名声。强占同宗寡妇这种事,他是万万不肯做的。 法正见劝不动,只好退下。但他没死心,转头去找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批阅文书,听法正说完,沉吟片刻:“主公顾虑得是。不过孝直说得也有道理,吴家是益州大族,联姻确实有利于稳定人心。” 第二天,诸葛亮约刘备喝茶,闲谈间似不经意地说起:“听说吴家小姐是个才女,当年刘瑁去世后,一直深居简出,倒是可惜了。” 刘备抿了口茶:“孔明也来当说客?” 诸葛亮笑笑:“亮只是觉得,若因世俗之见误了良缘,反倒不美。况且...”他压低声音,“刘璋如今在公安过得安逸,并未有怨言。” 刘备不语。他想起去年进城时,见过吴氏一面。那是在州牧府的花园里,一个素衣女子正在看书,见他来了也不惊慌,从容行礼后悄然退下。确实是个端庄女子。 又过了几天,简雍也来劝:“主公,您如今快五十了,尚无正室。将来基业传给谁?阿斗年纪尚小,总得有个母亲照料。” 这话戳中了刘备的心事。他这些年东奔西走,家眷失散,唯一的儿子阿斗确实需要人照顾。 正当犹豫时,门外传来通报:刘璋旧臣李严求见。 李严进来就行大礼:“使君,吴家托我传话,若使君不弃,愿将吴氏许配,以结秦晋之好。” 刘备连忙扶起他:“这如何使得?” 李正色道:“使君多虑了。吴氏寡居多年,改嫁本是常理。且刘璋公子得知此事,还特意来信表示赞成。” 刘备吃了一惊:“季玉他...” “正是。”李严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刘公子信中说,使君若能善待益州百姓,他便心满意足。这门亲事,他是乐见的。” 刘备看完信,久久不语。他没想到刘璋如此大度,更没想到益州旧臣这般用心。 当晚,刘备召来诸葛亮、法正等人:“你们是不是早就串通好了?” 法正笑道:“主公明鉴。我等实在是为了益州安定着想。吴家是本地大族,联姻后,旧臣自然归心。” 诸葛亮接着说:“亮已查过,吴氏确系贤良之人。且她与刘璋并非血亲,于礼无碍。” 刘备长叹一声:“既然诸位都这么说,那...那就这么办吧。” 婚事办得很隆重。成都百姓都来看热闹,都说刘使君娶了吴家小姐,益州这下安稳了。吴氏过门后,果然贤惠,把阿斗视如己出,把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刘备问吴氏:“当初我夺了季玉的基业,你不怨我吗?” 吴氏轻声说:“使君言重了。妾身一介女流,不懂大事。乱世之中,我的命运就像无根浮萍.....但见使君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便知是天意如此。” 刘备听后,心中最后一点疙瘩也解开了。 后来刘备称帝,立吴氏为皇后。有人私下议论这段婚事,法正听到后总是笑说:“这才是天作之合。主公得了贤内助,益州得了安定,两全其美。” 诸葛亮也曾私下对刘备说:“孝直此举,看似牵线做媒,实为安邦定国之策。主公纳谏如流,方有今日局面。” 刘备看着宫中嬉戏的阿斗,感叹道:“若非当日诸位力劝,我几乎因小失大。” 所以后人说,刘备能成三分基业,不光靠武将谋臣,也靠这份懂得变通的智慧。 若一味拘泥于虚名,反倒误了实事。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

不看风景的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