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下有个谋士很厉害,刘玄初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请康熙撤藩,起兵后不要犹豫尽快过江直捣京城,然而吴三桂每次都是反向操作,造成了兵败的后果。 吴三桂这辈子做过最亏本的买卖,就是每次都能精准地避开正确答案。他手下有个叫刘玄初的谋士,几乎每次都能看准局势,提出最有利的建议。可惜吴三桂总是反着来,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先说说刘玄初这个人。他是四川人,早年跟着另一个枭雄刘文秀做事,后来才投奔吴三桂。这个人有个特点:看问题特别准,总能料到几步之后的发展。在吴三桂的团队里,他就像个先知,可惜老板从来不听劝。 第一个关键选择出现在永历皇帝的事情上。那时候南明快要完了,永历帝逃到缅甸。吴三桂带着清军追到边境。刘玄初劝他:别杀永历帝。留着这个明朝皇帝,对咱们有好处。清朝现在用着你,是因为南方还不稳定。要是把明朝的根彻底断了,咱们也就没用了。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养寇自重,总要留个对手,才能显得自己重要。吴三桂要是留着永历帝,清朝就会一直需要他镇守西南。但他偏偏不听,不但抓了永历帝,还亲自用弓弦把他勒死。 吴三桂这个举动让他在汉人心中背上了叛徒的骂名,也让清朝开始琢磨:最大的敌人已经没了,接下来该防着谁?以至于后来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时,估计他自己都会觉得非常尴尬。 果然,永历帝一死,清朝对吴三桂的态度就慢慢变了。以前是倚重,现在是防备。吴三桂手握重兵,占据云南,成了清朝最大的心病。 这时候刘玄初又给出第二个建议:千万别主动提出撤藩。当时康熙年纪还小,朝廷里正在争论要不要撤掉三藩。刘玄初看得很明白:谁先开口谁吃亏。要是主动提出撤藩,就等于承认自己心里有鬼。不如以退为进,上表说自己想退休,朝廷肯定不敢答应。 这招其实很高明。吴三桂要是上表说想养老,朝廷反而会安抚他。因为突然撤掉一个藩王,容易引起兵变。康熙年纪小,朝廷求稳,不会轻易动他。 但吴三桂又选错了。他不但主动上书请求撤藩,还写得特别诚恳。这一下可好,康熙正愁没借口呢,顺水推舟就批准了。这下吴三桂傻眼了:本来只是做做样子,没想到弄假成真。 这就好比打牌时主动把底牌亮给对方看。康熙知道吴三桂不是真心想交权,只是试探朝廷。既然你自己送上门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被逼到墙角。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最后他决定起兵,这才有了三藩之乱。 起兵之后,刘玄初给出第三个建议:兵贵神速,不要犹豫,立刻渡过长江,直捣京城。那时候吴三桂的军队势头正盛,清军还没做好准备。如果快速北上,很可能打清朝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判断是对的。康熙当时确实准备不足,京城一度很慌乱。如果吴三桂果断北上,历史可能会改写。 但吴三桂又犯了老毛病:犹豫不决。他在长江边上停下来,想着南北而治,和清朝谈判。这一停就坏了大事。康熙赢得宝贵时间,调兵遣将,组织防线。等吴三桂再想北上,已经错失最佳时机。 后来战争拖了八年,吴三桂年纪大了,等不到胜利就病死了。他死后,部下很快就被清朝平定。 回过头看,刘玄初的三个建议都很有远见。不杀永历帝,可以保住筹码;不主动撤藩,可以争取时间;迅速北上,可以抢占先机。吴三桂偏偏每个都反着来。 这个人很有意思:打仗是一把好手,但缺乏战略眼光。他能打赢一场战役,却赢不了一场战争。就像个高手下棋,能看好眼前三步,却看不到十步之后的局势。 刘玄初每次都能看到十步之后,但吴三桂不信。可能他觉得自己的判断更准,也可能他太自信了。毕竟他是明朝的辽东总兵,清朝的平西王,经历过大风大浪。这样的人往往容易相信自己的经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还有一个可能:吴三桂内心始终矛盾。他既想保全既得利益,又怕背负千古骂名。杀永历帝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主动撤藩是为了显得识大体,犹豫不过江是想着见好就收。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最终让他进退失据。 刘玄初的悲剧在于,他遇到了一个不会用人的主公。他的眼光和智慧,都被吴三桂的盲目自信浪费了。就像手里拿着一副好牌,却被不会打牌的人输得精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谋士也要主公听得进去。决策者的判断力,往往比谋士的智慧更重要。如果老板总是自作聪明,再厉害的员工也救不了场。 吴三桂的失败,不是败给康熙,而是败给自己。三个关键选择,他每次都选错。这种百分百的错误率,也是历史上少见的。
吴三桂手下有个谋士很厉害,刘玄初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请康熙撤藩,
不看风景的万科
2025-09-15 08:25:52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