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那句“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话音刚落,台下新加坡人哄堂大笑的画面,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黑色幽默剧。这个总人口570万的弹丸之地,75%的人口拥有华裔血统,却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撕裂感的背后,藏着小国生存的精明算计,也透着对大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新加坡的身份认同游戏玩得比谁都溜。李显龙在2025年肯特岗论坛上特意解释,新加坡人首先是新加坡人,其次才是华裔、马来裔或印度裔。这种“去种族化”的身份建构,本质上是对历史的刻意切割。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国元勋拉惹勒南访华时就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如今李显龙不过是在重复同样的剧本。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2025年的调查显示,35.9%的受访者将国籍视为最重要的身份标识,而种族认同仅占16.3%。这种数据背后,是新加坡用半个世纪打造的“国家神话”——通过《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确立“国家至上”原则,用组屋混居政策打破种族隔离,甚至把“小红点”这个带有蔑视意味的外号,包装成国家自豪感的象征。 但身份认同的游戏终究骗不了经济规律。2023年中新双边贸易额高达1670亿新元,中国连续11年稳居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政府间合作项目,让新加坡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可前脚从中国市场捞金,后脚就把美国奉为安全守护神。 樟宜海军基地自1990年起向美军开放,巴耶利峇空军基地至今仍为美军提供后勤支援。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轨策略,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5年8月,新加坡外交部公然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含糊其辞”,要求中方“更明确澄清立场”,全然不顾中国对南海诸岛无可争辩的主权。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一边享受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基建红利,一边在东盟内部推动涉南海议题的国际化,试图把水搅浑从中渔利。 李显龙们深谙小国生存的“平衡术”,却低估了这种骑墙策略的反噬效应。2020年新加坡5G网络建设中,三大电信运营商集体抛弃华为,选择爱立信和诺基亚,理由是“安全考量”。这种看似中立的商业决策,背后藏着对美国技术霸权的俯首帖耳。 更耐人寻味的是,新加坡允许美国西太平洋后勤群司令部常驻三巴旺港,每年为美军提供价值数亿美元的物资补给,却在国际场合标榜自己是“中立国家”。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派,让新加坡在中美之间游走时,既想当裁判员又想当运动员,最终只能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 新加坡的精明算计里,藏着对自身定位的误判。这个面积仅728平方公里的城邦国家,把马六甲海峡的地缘优势当成了博弈筹码,却忘了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弹性早已超越了地理咽喉的控制。 2023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新加坡港被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甩在身后,正是这种战略误判的缩影。 当李显龙们在国际场合大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时,他们或许忘了,真正的规则从来都是由实力制定的。新加坡在中美之间玩的“走钢丝”游戏,看似高明实则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从“战略支点”变成“战略弃子”。 这种矛盾心态在文化层面表现得尤为荒诞。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从强制推行到逐步式微,如今能流利使用普通话的年轻人不足40%。但在春节期间,牛车水的红灯笼和舞龙表演又成了吸引游客的保留节目。这种文化上的“精神分裂”,折射出新加坡在身份认同上的困境:既想保留华裔文化的表象捞取经济利益,又怕被贴上“亲华”标签得罪西方主子。 李显龙那句“同宗同祖”引发的哄笑,不过是这种困境的集中爆发——新加坡人笑的不是这句话本身,而是这个国家在身份认同上的拧巴与虚伪。 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浪潮中,新加坡的生存智慧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当中国用“一带一路”重构全球经济版图,当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逐渐式微,这个曾经的“东方瑞士”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
新加坡已经预测中美冲突,若冲突爆发,美国则表示: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中美第四轮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