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九三阅兵之所以来的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原来是有原因的,说白

如梦菲记 2025-09-16 10:41:03

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九三阅兵之所以来的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原来是有原因的,说白了,他们同样都是前国民党主席,但是两个人的处事风格却大相径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九三阅兵为什么请的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两个人同样都是国民党的前主席,论身份不分上下。   可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却把差距拉得很大,表面上看是一次活动的邀请,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两个人的风格和态度截然不同。   洪秀柱的性格从来就是一个“敢”字,岛内不少媒体放话说,谁要是敢去大陆参加阅兵,就要面临调查,甚至可能遭到处罚,面对这种威胁,她没有退缩,也没有刻意去解释什么,简单收拾行李就上了飞机。   到了北京,她甩出了八个字:“不惧威压,尊重历史”,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她对两岸问题的鲜明态度,她敢公开说统一,敢提出“一中同表”,甚至呼吁签订两岸和平协议。   这些观点在台湾政坛并不受欢迎,岛内环境也让她承受了极大压力,但她并没有因为怕得罪人就模糊自己的立场,她走到台前,毫不掩饰,展现了少见的清晰和坚定。   她的到来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气,更是一种象征意义,九三阅兵是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场合,洪秀柱的出席,让外界看见台湾人在抗战中同样有过牺牲与付出,她的举动是提醒世人,不要遗忘共同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她释放了一个信息:在民族大义和历史真相面前,不怕压力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岛内有人骂她“亲中”,但从结果上看,她的行动更像是一次正面回答,清楚告诉大家她的立场。   马英九的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当年在任时,确实推动了不少两岸合作,像是直航、ECFA,还有推动青年交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常常被外界称为“温和”的代表,两岸之间的缓冲角色。   但他的温和背后,是过于谨慎和小心的处事方式,他总是讲“三不政策”,不统、不独、不武,看似中庸,实际上就是拖。   对大陆,他不停强调“九二共识”,但同时又在岛内画出界限,表示要尊重台湾民意,不敢说统一;对台湾,他表现得想迎合民众,但又不愿真正触碰核心问题。   这种态度让人觉得,他既想讨好大陆,又不想得罪岛内,结果是什么都没有真正做到位。   马英九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他选择了一条摇摆不定的道路,在敏感问题上,他小心翼翼,讲话滴水不漏,看起来像什么都说了,但细一想,其实什么都没说,他在岛内的形象也因此显得尴尬。   有人觉得他像个过客,历史大势中,他始终躲在模糊地带,不愿承担真正的责任,甚至有网友调侃,他成了“当代岳不群”,表面上装出一副正派模样,实则左右逢源,少了几分真诚。   把洪秀柱和马英九放在一起对比,差异立刻显现出来,一个是直球对决,不怕得罪人,态度鲜明;一个是谨慎退缩,顾虑太多,结果模棱两可。   他们都曾站在国民党最高的位置,也都曾被寄予厚望,可在历史节点上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九三阅兵这样的重要场合,大陆自然更愿意邀请一个立场明确的人,而不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   因为在两岸关系的问题上,模糊和含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真正能让人放心的,反而是那种敢于说清楚的人。   洪秀柱的选择,是一份勇气,也是一种担当,她在岛内可能没有太高的支持率,但她敢说统一,敢顶着压力登上阅兵的看台,这种胆识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马英九的选择,则体现出台岛政治现实的尴尬。   民进党把氛围搞得很紧张,谁稍微出格就可能被扣上“卖台”的帽子,他自然不愿冒险,可问题是,长此以往,他的形象就只能停留在“谨慎”和“回避”上,再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关键人物。   九三阅兵的邀请其实是一场态度的检验,洪秀柱展示了清晰的立场和无畏的勇气,她代表的是一种直接面对历史的姿态,马英九则体现了另一面,谨慎、保守、不敢突破。   两个人的对比,就像一面镜子,把台湾政治现实里的困境照得清清楚楚,历史从来不会眷顾模糊不清的人,它最终会记住那些敢于直面真相的人。   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邀请谁,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它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在民族大义面前,真正的君子敢于亮明立场,而那些含糊其辞的人,只会被时间慢慢遗忘。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