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辰被免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 这一变动并非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与此前曝光的肖某、董某莹事件深度关联,成为国家医疗反腐向制度深层推进的标志性事件。 先说说这时间线有多巧。8 月 15 号,王辰刚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的位置上下来。没过几天,中国工程院官网就更新了信息,他的副院长职务也没了。 两次免岗挤在一块儿,在医疗系统高层里很少见。更让人多想的是,不久前相关部门刚发过一份通报 — 专门说北京协和医学院试点班的问题。 那份通报当时就炸了医疗教育圈,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试点班的毛病:招生不透明、培养没章法、资源尽往少数人手里偏。那会儿王辰还是协和医学院的院校长,试点班的事儿他得负主要责任。 更关键的是,通报里说的 “资源偏向特定人”“流程不公开”,跟之前曝光的肖某、董某莹事件对上了号。 肖某、董某莹那事儿,本来就曝出过有人靠医疗系统的关系,拿到特殊的诊疗资源,还插手科研项目申报。而这些事儿,刚好就在王辰以前管的范围里 ——他又管医院临床,又管医学院科研,权力触角伸得很广。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免个职吗?为啥说这是反腐往深了走? 得先看看王辰以前的权力有多大。他手里攥着三个关键岗位: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管着临床看病、医院运营;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握着医学教育、科研经费的分配权;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还能参与国家医疗政策的制定。 一个人同时管着 “看病、教书、定规矩”,这种权力交叉在以前的医疗系统里不算少见,但也最容易出问题。比如临床资源能变学术资源,学术地位又能影响政策倾向,环环相扣,就算有问题也难查。 这次把他的几个职务一起免了,其实就是在拆这种 “权力套娃”— 明着告诉所有人,以后不能再让权力攥在一个人手里,得把边界划清楚。 再回头看看之前的医疗反腐,跟现在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2023 年开始,全国也查了不少医疗腐败,但大多是地方医院的科室主任、药商,抓的是 “药品回扣”“设备采购吃差价” 这种单一的事儿。说白了,以前抓的是 “小虾米”,这次动的是 “能跨领域说了算” 的大人物。 这变化不是凭空来的。肖某、董某莹事件其实已经露了馅 — 要是一个人又能管临床、又能管科研、还能沾政策的边,想搞点小动作太容易了。比如用临床资源换学术成果,再用学术地位影响政策,绕着圈规避监督。 这次王辰被免,就是冲着这种 “隐蔽的权力漏洞” 来的,相当于给整个医疗系统敲了警钟:不管你管多少摊子事,只要权力越界、沾了腐败的边,都得查。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不光是查人,还在给医疗行业 “立规矩”。 王辰卸任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国内医学教育的 “顶流”。一边通报试点班的问题,一边免掉主要负责人的职,说明反腐不再是 “查完就完”,还要跟着改制度。 比如试点班 “招生不透明”,本质上就是行政权力搅和了学术公平。现在把管行政的和管学术的权力分开,就是想让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以后别再让权力乱插手教育资源。 从整个医疗行业来看,这事儿还定了个新方向。现在医院、医学院都在往 “高质量” 发展转,但 “权力太集中” 一直是个隐患 — 尤其是顶尖医院、重点医学院,不少人手里都握着好几个岗位的权力。 王辰这事儿,相当于给这些地方画了条线:以后得把岗位权责分清楚,别再搞 “一人多职、权力交叉” 那套,从根上减少腐败的空间。 说到底,王辰连免两职,绝不是 “换个人干活” 那么简单。 它是肖某、董某莹事件牵出的 “跨领域腐败” 的后续,是协和试点班问题倒逼的 “制度整改”,更是医疗反腐从 “抓个案” 到 “拆权力漏洞” 的大转折。 往后看,医疗系统里那些攥着多重权力的岗位,恐怕都要面临调整;那些藏在 “看病、教书、定规矩” 背后的猫腻,也会被挖得更细。 这事儿其实就一个信号:医疗反腐不再是 “雷声大”,而是真的要打通 “深层堵点”,让医疗回归到 “治病救人” 的根本 — 这才是老百姓最想看到的。 信息来源: 王辰被免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职务.--2025-09-11 18:50·鲁网
近日,王辰被免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 这一变动并非简
古今知夏
2025-09-16 10:45: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