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国军中将卢浚泉被特赦,成了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沈醉、范汉杰酸溜溜地说:“谁叫人家有个好侄子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卢浚泉是云南昭通人,他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来进入黄埔军校轮训班学习,并曾留校担任区队长。北伐战争时期,他返回云南发展,在滇军中逐渐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期间,卢浚泉屡立战功,晋升为第93军军长。内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将滇军调往东北战场,卢浚泉和他的93军也在其中。 1948年5月,他被任命为第六兵团司令官兼锦州警备司令,归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 在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东北野战军曾派人联络卢浚泉,劝他率部起义。 但他拒绝了这一建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认为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不愿背叛;二是担心当时担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侄子卢汉会受到牵连。 锦州城破后,卢浚泉试图化装逃离,但因浓重的云南口音暴露身份,在女儿河附近被解放军俘虏。 被俘后,卢浚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接受了林彪的建议,给困守长春的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写信劝降。 在信中,他明确提到“锦州已失,起义方为上策”,这封信对曾泽生最终决定起义、促成长春和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卢浚泉的表现令人称道。他认真进行思想改造,积极参加劳动锻炼,特别在学习砌墙等劳动技能时态度认真,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得到了管理人员的认可。 与此同时,他的侄子卢汉于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通电起义,实现了云南和平解放,这一举动为新中国立下重要功勋。卢汉起义后,曾多次为叔叔卢浚泉说话,用自己的功绩为他担保。 1959年特赦战犯时,决策部门综合考虑了几个因素:先是战犯在管理所内的改造表现;还有历史上有无立功表现;同时考虑到统战工作的需要。 卢浚泉在这几方面都符合条件,既有劝降曾泽生的功劳,在管理所表现良好,又有卢汉起义的积极影响。 相比之下,范汉杰未能进入首批特赦名单,是因为他在1933年福建事变中曾出卖过蔡廷锴和蒋光鼐,这两位民主人士在审议特赦名单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范汉杰在1960年第二批获得了特赦。 获得特赦后,卢浚泉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工作,后来担任云南省政协专员。 他晚年曾表示:“特赦不是放出来享清福,是让我继续为国家做事。”1979年,卢浚泉在昆明病逝,享年80岁。 回顾这段历史,卢浚泉能够成为首批特赦人员,既与他自身的改造表现和历史贡献有关,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政策。 这段往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转折,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个人选择与时代进程的复杂交织。 信息来源: 人民网《翻开昆明历史新篇章—纪念昆明起义70周年》 抗日战争纪念网《卢浚泉》
1959年,国军中将卢浚泉被特赦,成了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沈醉、范汉杰酸溜溜地说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9-16 21:31: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