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秦国战神,白起被赐死,王翦却善终:他们两究竟谁更牛? 同样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

五代十国志 2025-09-17 04:27:51

同是秦国战神,白起被赐死,王翦却善终:他们两究竟谁更牛? 同样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顶级名将,为何白起最终被赐剑自刎,王翦却能安享晚年? 一、战场之上:一个“灭国利器”,一个“定鼎推手” 先看打仗。白起和王翦的风格,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剑魔”与“刀圣”。 白起是“歼灭战祖师爷”。伊阙之战,韩魏联军24万据守险关,他带着10万秦兵绕到敌后,先断粮道再分割包围,最后把24万人砍得只剩4万逃回国内。更狠的是长平之战:他先用小股骑兵骚扰赵军,等对方倾巢而出追击,立刻派2.5万奇兵堵住退路,5000骑兵分割赵军营地。46天围困后,40万赵军投降,他怕反叛,一夜之间坑杀降卒。 王翦则是“系统工程师”。灭楚前,他坚持要60万大军(秦国总兵力才百万),理由很实在:“楚国地广人多,得慢慢磨。”到了楚地,他不着急开战,每天让士兵修营垒、练队列,跟楚军耗了一年。楚军扛不住,主动出击,王翦这才率精锐反击,一举灭楚。 二、生死之差:能力是敲门砖,清醒才是护身符 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他们对“君臣关系”的理解。 白起的悲剧,始于“太把自己当回事”。长平之战后,秦王想乘胜灭赵,派白起挂帅。白起实地考察后说:“赵军刚败,举国同仇,现在打必输。”秦王不信,换了王陵带兵,结果大败。后来秦王又找他,他直接甩脸子:“我病了,打不了。” 这触了逆鳞。秦王觉得“你立了功就摆架子”,范雎趁机进谗言:“白起居功自傲,恐有不臣之心。”最后白起被贬到前线,走到杜邮时,秦王派人送剑。他仰天长叹:“我坑了40万人,死不足惜!”自刎前还说:“早知今日,不如当初在杜邮战死。” 王翦则把“分寸感”刻进了骨头。出征灭楚前,他三天两头找秦始皇要赏赐:“我老了,就想要几亩良田、几间宅子。”下属笑他贪财,他说:“秦王多疑,我要是不表现得有点小毛病,他咋信我把兵权交出去?”灭楚后,他立刻交回帅印,上书说“老臣想回家抱孙子”。秦始皇问他要什么封赏,他说:“只要子孙有口饭吃就行。”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翻译过来就是:王翦虽然没什么大节,但至少懂保全自己,也让秦国得了实惠。 三、历史定位:没有废柴名将,只有错位的时代 现在再看两人,其实没必要争高下——他们是秦国崛起不同阶段的“刚需”。 王翦则赶上了秦始皇的时代。这时候秦国已是第一强国,需要的不是“破坏者”,而是“建设者”——怎么稳准狠灭国,又不引发六国反扑。王翦的“慢功夫”正好合适:灭赵用反间计,灭楚用消耗战,把风险降到最低。 比“谁更厉害”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标” 白起和王翦的故事,藏着个朴素的真理:历史从不只看功劳簿,更看你能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 白起是天才的军事家,却当不了合格的政治家;王翦或许不够“纯粹”,但他懂审时度势。这俩人都没白活——一个用杀戮为秦国铺了路,一个用智慧给秦国画了句号。 回到开头的问题:谁更突出?其实答案在时间里——他们共同托起了秦的统一,一个是锋利的矛,一个是稳固的盾,少了谁,这段历史都不完整。 #秦朝# #白起##王翦# #历史长平之战# #秦朝长平之战# #秦朝白起# #长平之战廉颇# #秦国灭赵国# #白起之死#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