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这仗打下来,最让人心里发沉的不是断了的桥梁、炸烂的房子,是那些走在街上的女人 。 谁不知道 “女性独立” 好听?可在乌克兰,这独立是炮弹炸出来的,是日子逼出来的,哪是什么风光的选择。 以前街坊邻居聊天,说谁家媳妇能干,最多夸夸她会持家、孩子带得好;现在不一样了,得说她能扛着五十斤土豆走三公里,能看懂电表修得了灯泡,夜里孩子发烧,摸黑走山路找医生也敢一个人去。 国际上总有人举着牌子喊口号,说要支持女性力量,可真到了乌克兰女人这儿,她们缺的不是掌声,是能让孩子安心上学的托儿所,是能学门手艺的培训班,是夜里能睡个踏实觉的防空洞。 就说过日子这事儿,战前乌克兰女人上班的就不少,可现在完全变了味儿。 以前夫妻俩人挣钱,男主外女主内也好,俩人搭伙过日子也罢,家里总有个商量的伴儿; 现在呢?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全压在一个人肩上。国际劳工组织早说过,乌克兰女人就业率不算低,但挣的钱比男人少,家里要是没了男人,穷日子的概率立马往上蹿。 现在更糟,工厂炸了,土地荒了,好多女人为了给孩子买奶粉,只能去打黑工 —— 帮人缝补衣服、在废墟里捡废品,甚至冒着风险去未排雷的地里挖土豆,就这还得防着坏人,听说有些地方因为男人少,拐卖女人的坏事儿又多了起来。 最难的不是身体累,是心里的苦没处说。白天在废墟上搬砖,咬着牙不喊疼;晚上搂着孩子睡觉,孩子问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 那些上了前线的男人,有的没了消息,有的回来了却断了胳膊腿,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女人只能把自己活成柱子。 有次在乡下看到个年轻媳妇,怀里抱着小的,手里牵着大的,给前线寄包裹时,在信里写 “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转身就蹲在邮局门口哭,哭得肩膀抽成一团,旁边的人说,她男人上个月牺牲的消息,她到现在都没敢告诉俩孩子。 国际上的援助倒是喊得凶,可落到实处的没多少。 说要给心理辅导,可连个固定的咨询点都找不到,咨询师来了又走,留下几本小册子,还不如村口老太太的几句宽心话管用。 说要搞就业培训,可开课的地方离村子几十公里,女人得背着孩子走半天山路才能到,学完了也找不到对口的活儿 —— 工厂没了,商店关了,学的技能没处用,最后还得回去干苦力。 更让人窝火的是,有些国家捐了钱,却盯着钱花到了哪儿,手续比城墙还厚,等钱批下来,孩子的学费都拖了好几个月。 有人说,等仗停了就好了。可乌克兰女人身上的担子,不是停火协议一签就能卸下的。那些在战场上丢了丈夫的,得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那些为了活命打黑工落下病根的,老了没人伺候;那些亲眼见过炮弹爆炸的,夜里惊醒的毛病可能要带一辈子。 就像村里的老人们说的,男人是家里的天,这天真塌了,女人得用手撑着,撑一天容易,撑一辈子难啊。 说到底,谁不想下雨天有人送伞,冷了有人添衣?乌克兰的女人也一样,她们不是天生就想当 “女汉子”,不是生来就该扛着整个家往前走。 她们要的从来不是什么 “独立女性” 的标签,是能有个肩膀靠靠,能有个人说说心里话,是孩子能笑着长大,男人能平安回家。这世上最金贵的,从来不是硬撑出来的坚强,是能安心做个普通人的和平啊。
上个星期老家的邻居没了,他的儿子从武汉回来,直接把他老爹就给烧了,骨灰扔进河里了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