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寒、风木之年皆难熬。风气开泄,虚者难藏;湿寒伤阳,实者可化湿寒伤人,特点是缠绵

飞翔说健康 2025-09-17 15:40:45

湿寒、风木之年皆难熬。风气开泄,虚者难藏;湿寒伤阳,实者可化

湿寒伤人,特点是缠绵,它会慢慢消耗人的阳气;

而风则像一阵疾风,特点是开泄,它会快速地带走人体的阳气,导致气机外散不固。

尤其对于本身底子就比较虚、精气神收不住的人(中医称为不藏之体),一旦受到风邪影响,身体就容易动起来:比如莫名其妙出汗变多、心慌心悸、头晕目眩反复发作。这些都说明根基不稳,被风一吹,身体就散了。

风有内外之分:外风是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比如季节更替带来的风气;内风则源于身体内部,最常见的就是肝风内动,也就是肝气失衡所引发的类似风动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既体质偏虚,又碰上内外风夹击,问题就会又频繁又复杂。这时候,风就成了很多疾病的引子或催化剂,它会扰乱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

今年从五运六气来看风气偏盛,变化多、波动大。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风的影响特别明显——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符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可能刚才还好好的,转眼就连打喷嚏、流眼泪、咳个不停。春季很多过敏性鼻炎、咳嗽,其实都和风有关。因为春天本来就是属木、主风的季节,体质虚又敏感的人就容易在春天发作。但这不只是过敏那么简单,风动还会牵连肝、肾、脾甚至心气的稳定,形成连锁反应。所以治疗上不光要祛风止痒,更要“扶正固本”,把人的根基稳住。

风气不是对所有人都不好。比如体内湿气重的人(不论是湿热还是寒湿),适度的风有助于散湿,这叫风能胜湿。但前提是这个人体质不虚,能扛得住这种开泄的力量。否则,风气一来,反而容易把本来就不足的阳气进一步耗散。

什么叫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气候,一旦过度,人体适应不了,表现出病症,就成了邪气。所以邪不邪,关键看个人的承受力。为什么同一阵风,别人没事你就病了?根本还在于自身正气不足。尤其原本就有头晕、血压波动等风病倾向的人,对风气变化会特别敏感,甚至能提前感知身体不适,这其实就是身体在发出信号。

风能散湿,正说明它有一股动和泄的力量,是六淫中动能最强的。今年风气重,也意味着变动多、不确定性强。对于本身虚劳、精气不足的人来说,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房子,风一吹就容易垮——阳气不但守不住,还会往外散,人就会更加虚弱。这类人今年尤其要注意,不能总是折腾消耗,得学会静养藏神,让身体有修复的机会。

风气通于肝。肝木克脾土,所以风气重的时候,肝气容易失衡,进而压制脾胃功能。如果一个人心情舒畅,肝气调和,脾胃运化也会顺畅;但如果长期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或亢逆,脾胃功能就会受阻,水湿运化不出去,各种问题就来了。明白了这一点,就要主动调节情绪、舒缓肝气,才能从根源改善运化能力。

对于精气神不足、体质虚劳的人来说,风气的开泄之力消耗大于助益。这类人今年宜静不宜动,建议多练习静坐、站桩等静功,减少杂念和妄动,保存实力才是根本。有些人心神不宁,一有风声就紧张害怕,其实也是内虚的反应;虚劳之人更是弱不禁风,容易感冒、受外界影响。

那么如何抵御风邪?核心方法是:扶正固本。根基稳,风吹不倒;根基浅,风一动人就伤。

比如常用玉屏风散(含黄芪)固表气,但若肾虚明显的人不宜单用或久用黄芪,因其升发之性反而可能耗伤肾根。此时应注重温养肾阳、稳固根本,可用桂、附之类,肾气足了,就能“涵养肝木”,让风木不再妄动——真正的祛风,其实是让身体能“藏”得住。

体质偏弱的人,此时还应延续冬季“藏”的原则:不要过早减衣外出、避免身心过度暴露;不贪凉、少吃生冷寒湿的食物,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消耗。

中医讲:真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真气”,就是五脏调和、精气充沛的状态。不去随意消耗它,身体才能涵藏有力。现在很多人过度消耗自己,导致精气外漏,体内又夹杂湿寒或郁热,想藏都藏不住——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2 阅读:26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