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面对镜头表示:中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没见过的国家,中国很独特!表明美国对付中国很吃力没有更好办法! 8月12日,贝森特还在公开场合指责中国“通过低价倾销挑战美国经济”,甚至将中美竞争定义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他摆出强硬姿态,声称要继续加征关税,俨然一副要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架势。 但仅仅一周后,这位财长的口径突然转向——8月20日,他改口称中美经贸对话“进展顺利”,甚至承认此前威胁的高额关税“难以持续”。这种戏剧性反转,源于中国精准的反制手段。 中国选择的关键突破口,是美国农业的命脉——大豆贸易。每年8月中旬本是中国签订未来几个月大豆订单的高峰期,但2025年,美国农民惊恐地发现,中国买家几乎消失。 据英国《卫报》报道,超过2200万吨的大豆订单被搁置,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全年对华大豆出口量的三分之二。美国大豆协会公开承认:“没有任何市场能替代中国。” 更致命的是,全球大豆供应链已深度绑定中国需求,巴西、阿根廷等产豆国虽试图填补缺口,但港口运力、仓储设施根本无法承接如此庞大的订单转移。 这场反制的效果立竿见影。美国中西部“大豆带”的农民开始集体抗议,他们算过一笔账:每蒲式耳大豆价格因失去中国市场下跌1.5美元,全美农场主损失超过120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11月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农业州选票向来是共和党基本盘,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紧急调整策略。贝森特从“关税战鼓手”变身“谈判调和者”,本质是政治压力下的妥协。 贝森特口中的“独特”,实则指向中国与苏联、日本等传统对手的根本差异。在8月7日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专访时,他直言:“中国拥有现代世界历史上最不均衡的经济,其制造业从政府获得巨大利益,本质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政策。” 这种判断背后,是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知困境——中国既非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也非日本式的财阀经济,而是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活力深度融合的“第三条道路”。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通过补贴、基建投资和产业政策,推动纯电动汽车技术实现弯道超车。2025年,中国纯电动车全球市占率突破65%,而美国特斯拉虽在欧洲市场遭遇滑铁卢,其上海超级工厂却贡献了全球60%的产能。 这种“市场换技术”再反超的模式,完全颠覆了美国“技术封锁+市场开放”的传统竞争逻辑。更让美国头疼的是,中国在稀土、光伏等关键领域已形成“技术-资源-市场”三位一体的闭环,美国即便想“脱钩”,也找不到替代供应链。 贝森特的焦虑,还源于中国军事现代化带来的威慑力。2025年,中国第六代战斗机完成高原测试,高超音速导弹实现“一小时全球打击”,这些突破使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加速缩水。 更关键的是,中国将军事科技与民用产业深度融合——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5G基站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0%地区,这种“军民融合”模式让美国难以通过传统制裁手段遏制中国发展。 这种“非对称性”在经贸领域同样显著。当美国试图用关税打压中国商品时,中国通过扩大进口、降低关税、签署自贸协定等方式,将贸易战压力反推给美国盟友。 2025年,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的贸易额分别增长18%、12%和25%,而美国对华出口却因关税下降14%。这种“以开放对封闭”的策略,让美国陷入“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困境。 从贝森特的言论反转中,不难看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矛盾:既无法接受中国崛起挑战其霸权,又找不到有效遏制手段。中国用实践证明,后发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和开放合作实现超越,而非重复西方“殖民掠夺-资本积累-技术垄断”的老路。 那么,你认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吃力感”,是暂时困境还是长期趋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美国没有收到中国大豆订单,可能失去高达130亿美元的中国大豆市场后,面对美国豆农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