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师长汪洋与周湘玟游玩的照片,郎才女貌,情深意切,真是一对令人羡艳的战地鸳鸯

叁号知识局 2025-09-17 22:07:31

志愿军师长汪洋与周湘玟游玩的照片,郎才女貌,情深意切,真是一对令人羡艳的战地鸳鸯。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常常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人心,1952年的朝鲜龙凤里,硝烟未散,枪炮声在山谷间回荡。   就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志愿军第39军116师师长汪洋和周湘玟肩并肩站在山坡上,身后是被炸得漆黑的电线杆,脚下是泥泞的防空洞口。   汪洋穿着有些发白的军装,腰间的牛皮枪套泛着旧皮的油光,手自然地搭在周湘玟肩头。   照片上,两人神情淡然,可眼底那抹藏不住的温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对战友。   他们的故事还得从书信说起,汪洋出身陕西横山,少年时便在陕北红军队伍里摸爬滚打,后来带着116师打出了云山战役、临津江突破这些硬仗。   他是前线的猛将,却也是个爱写诗的人,入朝作战前,他在香港的地下工作组织里认识了周湘玟,那时候两人未曾谋面,靠着书信传情。   他在信里改了苏联歌曲的歌词,把“再见吧,亲爱的妈妈”改成了“再见吧,朋友”,写得既有军人的硬气,又带点说不出的柔情。   她回了首诗,写道“就算没见过面,就算再也见不着,我也等着你”,在那样的战火年代,这已经算得上最炙热的情话了。   1952年春天,组织上把周湘玟从香港调到志愿军总部当编辑,报道前线战况。   第一次在战地见面时,汪洋刚从前沿阵地回来,军装上还沾着泥,手里端着搪瓷缸,见到她时竟一时愣住,结果茶缸在桌沿上磕出一个缺口,战士们偷着笑,他自己耳尖却红了。   她出身书香门第,中山大学毕业后在香港干地下工作,身手利索、写稿子飞快,在部队里出了名的泼辣能干,感情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中慢慢发芽。   云山战役里,116师打得最猛,敌机轰炸、炮火连天,她就跟着指挥所到处跑,稿子在前线写,新闻在炸点边上印。   零下二十度的夜里,她手冻得拿不住铅笔,就往嘴里哈气再接着写,有人背后嘀咕她出身资产阶级,说她在香港穿过皮草、戴过首饰,不像个革命干部,汪洋气得一拍桌子:“你们在这嚼什么舌头?”   其实他们的爱情并不容易,部队有纪律,婚姻得层层审批,战场上也随时可能天人永隔。   汪洋在铁原阻击战里扛了十三天,指挥所被轰炸时,一块弹片留在他肩胛骨里,终身没取出来。   周湘玟在前线缝补军装、印立功报,每天都是一身油墨味,有人劝她别跟一个整天跟敌人炮火打交道的人谈感情,她只是笑笑,继续在煤油灯下缝补带血的军衣。   1953年春天,他们的结婚申请打了三次报告才批下来,婚礼在防空洞里办的,没有花,没有婚纱,战友们用松枝扎了个双喜字,压缩饼干当喜糖,美军钢盔当酒杯,糯米酒是朝鲜大娘们特意酿的。   她胸前别的不是红花,而是一枚烈士遗体上取下来的党员徽章,军长吴信泉握着他们的手,说这桩婚事比打下三个高地都让他高兴。   战后,他们的故事被写进报纸,也被年轻战士们在茶余饭后当传奇讲,七十年过去了,炮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可那张照片还在,照片里的目光还亮得像星子。   2001年5月,汪洋因病去世,儿子在捡拾骨灰的时候发现6块大小不等的子弹片,这是父亲“另类的军功章”,而夫人周湘玟因为这6枚弹片,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来龙去脉。   人们说,真正的浪漫不是耳边的情话,而是枪林弹雨里依然并肩的身影。   汪洋和周湘玟用一生告诉后人,爱情可以有风花雪月,但在家国与命运面前,它更可以像钢铁一样坚韧。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