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打压,目的就只有一个:要中国大量企业倒闭,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让

叁号知识局 2025-09-17 23:07:34

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打压,目的就只有一个:要中国大量企业倒闭,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让失去的工人对抗政府,让中国经济刹车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让西方的颜色革命爆发,让中国陷入大动乱!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这些年对中国的打压,就像一部环环相扣的剧本,表面看五花八门,贸易战、科技封锁、金融制裁、舆论抹黑一齐上阵,理由一个比一个冠冕堂皇。   什么贸易平衡、国家安全,听上去都挺正义,但说到底,他们只有一个终极目标——让中国的经济急刹车,让企业关门、工人失业、社会不稳,最好闹出点大动静,让中国重演苏联的老路。   甚至在梦想里看到一个“阿拉伯之春”版的中国,这算盘打得挺响,可惜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这盘棋可比他们想的复杂得多!   先说经济这一招,2018年美国突然扔下关税大锤,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金额从最初的340亿美元一路飙到3600亿。   很多外贸企业本来利润就薄得像一张纸,关税一加,等于直接掐住了喉咙,芯片、操作系统、精密设备等高科技领域被卡得死死的,华为、TikTok、大疆成了被围攻的代表,几乎每一家都是中国在关键领域崭露头角的明星企业。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我不光要堵住你赚钱的路,还得让你在技术上寸步难行,这样才能逼得你停下脚步。   可经济压力还不够,他们还在金融领域补了一刀,美元结算体系成了杀手锏,一些中资银行被踢出SWIFT系统,跨境结算瞬间受阻。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还拉着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搞所谓“芯片四方联盟”,赤裸裸地逼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之间选边站。   西方媒体的喉舌们没闲着,一会儿炒债务陷阱,一会儿编人权危机,好像只要把中国说得一团糟,国际社会就会集体跟着起哄。   经济、金融、舆论三线齐发,美国试图织出一张无形的大网,让中国企业动弹不得。   这种压力很快传导到就业市场,企业一旦倒下,工人首当其冲。   2022年,中国16到24岁的青年失业率飙到19.9%,这个数字看着就揪心,珠三角一些工业园区,曾经机器轰鸣、灯火通明,如今出现厂房空置的景象。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东南亚,留在国内的年轻人就业压力陡增,本科研究生一身学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焦虑情绪可想而知。   美国人正是盯着这一点,梦想着失业人群情绪失控,进而演变成街头政治,但他们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苏联当年完全不一样,这点算盘未免太天真。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没有手忙脚乱,反而把这股劲头用在了加速内部调整上,双循环战略的提出,让国内市场成了经济的压舱石,不再把命运绑在单一出口上。   专精特新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攻坚克难,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虽被卡脖子,却在困境中逼出了创新的韧劲。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二,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八成以上,数字经济规模更是突破了50万亿元。   外部想让你停下,结果你跑得更快,这大概是美国政客没想到的剧情反转。   社会保障网也在不断织密,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养老体系的覆盖率持续扩大,确保老百姓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掉进生活的深渊。   美国人盼着的社会动荡,现实中却被一系列政策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美国的剧本设计得挺漂亮,从经济绞杀到舆论挑衅,再到幻想中的社会抗议,最后推翻执政体系,一环扣一环。   但问题在于中国不是苏联,也不是他们脑海里的剧本角色,这个国家经历过无数风浪,从物质匮乏走到今天的繁荣,靠的就是自立自强和制度韧性。   外部的封锁与打压,不仅没能让中国停下来,反而成了倒逼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未来的竞争肯定还会继续,但结局不会是美国想看到的那种乱局。   中国的道路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坚定,因为这个国家的底气,从来不在于别人给了什么,而在于自己能扛住什么、创造什么。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