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毛泽东1959年6月26日清早,回到韶山老家在父母墓前祭奠的抓拍照。此时,他已经阔别家乡32年之久。 来到父母墓前后,他对父母说了这么一段话: “就我一个人来了,润莲(弟弟毛泽民)死在了新疆,润菊(弟弟毛泽覃)死在了江西,开慧(毛泽东妻子)死在了长沙,泽建(堂妹,毛家养女)埋在了衡山,而岸英儿永远埋在了朝鲜。你们一定怪我把兄弟妹妹孩子带出去闹革命吧,把他们留在那么远的地方。可是我想起他们,心也痛啊,可他们都是人民的英雄。” 鞠躬完毕后,毛泽东轻声说了句:“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这话,似是对父母说的,也似是对他所有为革命牺牲的亲人说的,也似是对所有牺牲的英烈说的。 毛泽东这番话,让现场的很多人都哽咽了。祭拜完毕后,当地干部问:“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毛泽东立即回应道:“不要了,添一下土就行了。” 祭拜父母墓地的前一天,他还参观了旧居,他在旧居久久凝视着父母的照片,并对随行人员说:“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的伤寒病,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祭拜完父母后,毛泽东说了一番话,这番话,算是对他不愿意修墓地,只叮嘱添土的回答,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再来,还要去看他们两位。” 毛泽东对父母有愧,这种愧疚与他未能给二老送终有关,也与他前面提到的“带弟弟妹妹孩子闹革命致他们牺牲”有关。 毛泽东一生受母亲影响极其大,母亲文七妹极其勤快,在毛泽东的印象中,她似乎总是在不停地做事,做饭、拾柴、割草、缝补、洗衣服,什么活都得做。 文七妹和毛泽东长得极其像,文七妹非常善良,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母亲:“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母亲属于可以损己利人的人。” 相比母亲,毛泽东对父亲的感情则没有那么浓,这与中国传统父亲过于注重“权威”有关。很多影视剧中,讲到毛泽东少年时期,总少不了父亲打他的画面,真实情况的确如此。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并不支持儿子读书,他的本意是让儿子继承家业。在他眼里,那是一条好路子。可无奈毛泽东是条龙,注定会飞出韶山冲。 17岁出门求学前,毛泽东给父亲留了一首诗,这首诗主点是明志,但细看,却多少藏着他对父亲的小心翼翼,颇有点给父亲画饼,以祈求父亲能支持自己读书的意味,请听:“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并不是毛泽东所创作,而是他改了几个字,抄写下来给父亲的。他把原诗中的“男儿”改成“孩儿”,这就突出了“给父亲”的特性;又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中国人都忌讳“死”,这个字的改动,体现毛泽东很在乎父亲的感受,当然,也体现了他在父亲面前的小心翼翼。 回头看,这首诗更像是毛泽东借诗给父亲做承诺:爹啊,你就让我上学吧,我一定好好读书,绝对不让你失望。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曾将父亲接到长沙同住,还为他操办了寿宴。可寿宴之后不到一年,父亲就因病辞世了,因当时毛泽东身在北京,他亦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毛泽东无愧于人民,却对父母亲人有愧,可叹,世间从来没有双全法!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