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特别是钢铁行业发展工业很难,那么究竟有多难呢? 人均收入一旦提上去,大家生活好了,不再需要靠拼命造钢铁来拉动经济。 反而是医院、学校、金融、软件这些服务和高科技产业开始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角,钢铁这块蛋糕渐渐变小。 不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更是因为传统制造业实在又苦又累,赚钱也没那么容易。 每家每户都追求更轻松、更有钱的工作,这种心态带来的不是单个个人的选择,而是铺天盖地的社会大势。 他们的钢铁产业都曾经牛气冲天,可是随着产业升级,越来越多企业工厂向外转移,把烧钢、炼铁这些劳动力消耗大、利润跟不上环境治理和人工支出的行业,打包甩到了外部。 全球化正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资本和技术掌控在北美、欧洲这些老牌经济体手里,而大量低利润制造环节,则外包给亚洲、南美、非洲的新兴市场。 这样发达国家留下一些关键的高附加值工序和管理,而“脏、苦、累”的活交出去,自己则靠品牌、技术、资本做利润收割。 钢铁产业技术门槛高、资金消耗大、投资回报周期又长,而且离不开煤、铁、能源等原材料,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即使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钢铁现在也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难的“内卷”阶段。 2024年全国粗钢消费总量下滑了5.4%,但产量依然没法快速收缩,这就导致了产能过剩、价格走低,企业赚钱极其困难。 钢铁行业的净利润率缩水到只剩三成多,很多企业一开工就亏损,这是摆在行业面前的硬伤。 英国、美国、日本都曾经在本国制造业繁荣后面临过类似局面,利润少了,最先被砍掉的就是新设备、研发和环保。 只靠裁员省钱,企业也很难有实力向智能化、高端制造转型,这样会让钢铁行业本身逐步丧失活力,也拖累了本应由它支撑的装备、航天、新能源等新兴板块发展。 其实想让钢铁变成高科技产业,需要持续投入新技术、新设备,还得有环保治理的巨大资本支持。 比如说中国钢铁行业目前推动超低排放改造,其实只靠现有微薄的利润根本没有多少余力。 一旦钢铁这个根基受损,上游原材料和下游装备、汽车、房地产,全都会受到影响,整个现代制造业体系的竞争力、稳定性都会被打上问号。 再看国外,去工业化如果是自信转型,那也没所谓,但如果像部分发展中国家那样,工业还没成熟就大幅退出,往往会因为服务业无法承接太多就业和创新,形成所谓的“空心化”,一遇到全球经济风浪,就被冲击得东倒西歪。 有些人觉得,既然传统钢铁这么困难,干脆让它自然退场,但实际上,制造业,尤其基础性行业就像地基。 你可以说它苦、说它利薄,但没有它,先进制造、数字经济、智能产业就会像断了根的参天大树,哪怕能结几朵花,也注定撑不久。 中国钢铁行业摆在眼前的出路,并不是一味追求规模,而是靠行业自律,主动压产能,做好技术升级,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在新品开发和“绿色”升级上。 这条路不会轻松,却是中国今天必须面对的产业“钢铁关口”,放在历史角度看,每一个强国都有自己的炼钢故事,只不过环节、比例和路径有所不同。 有朝一日想要站上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舞台,脚下的钢铁,就是最扎实的根基。 对中国来说,钢铁行业虽苦,但稳住这个基石才有资格谈高端产业、服务业。 如果这个链条出了漏洞,想要完成产业升级就是空中楼阁,把钢铁炼到极致、炼到坚实、炼到世界一流,中国才能以强国之姿走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最前沿。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8月份,中国对美出口已经降低至9.2%,不知道美国还有什么筹码来对中国造成实质性
【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