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名著,都是洞悉人性本质的,无一例外。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章给人最直观的震撼,并不是情节的跌宕,而是其中赤裸的人情冷暖。 菲利普夫妇一家,见于勒可能发财,便满怀期待;一旦发现他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海员,却立刻转身嫌弃。这种前后态度的骤变,让人刺痛,却又格外熟悉。 在现实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社会交往往往建立在“价值”的衡量上:你能带来好处,就会被追捧;一旦你失去利用价值,就会被冷落甚至遗弃。亲情如此,友情亦然。很多人嘴上说“情谊无价”,但心里都有一杆算计的秤。 人情的冷暖,并非个别人的道德败坏,而是人性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人人都害怕被拖累,于是趋利避害就成了一种“理性选择”。我们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势利,但换一个角度想,他们对贫困的恐惧、对负担的排斥,也不过是多数人的真实反应。 举一反三,嫌贫爱富是人性,势利眼是人性,贪婪妒忌是人性,外貌协会是人性,欺软怕硬是人性····能够战胜人性的人,是圣人,古往今来没几个
所有的名著,都是洞悉人性本质的,无一例外。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章给
洋凝说国际
2025-09-18 21:38:03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