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态度已生转变。

诗词格律大讲 2025-09-19 10:58:21

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态度已生转变。这转变怪不得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身上。 翻开最新的海关报表,来自乌克兰的玉米,进口量下降了超过90%。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中国人餐桌上的进口玉米,一半都来自乌克兰。现在,这个名字几乎从中国的采购清单上被抹掉了。 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北京的突然变脸。实际上,中国的粮食安全布局,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核心思路很简单,不能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单一的供应来源。 俄乌冲突爆发前,中国就已经布局。比如,和俄罗斯敲定了长达12年、7000万吨的农产品大单。在缅甸、南非这些地方,默默建起了自己的海外粮仓。 甚至对内,通过推广新的饲料配方,硬是把大豆和玉米的消耗量压了下来,直接从源头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 这一系列提前的准备,在战火响起时,被证明是多么有先见之明。 战争一来,乌克兰的敖德萨港口直接成了火线。一艘装满6万吨、本该运往中国的玉米船,就在港口被战火波及。 黑海航线的保险费一夜之间涨到了天价,想走陆路,又被沿途的欧洲国家各种设卡。对于采购方来说,合同上白纸黑字的乌克兰粮食,转眼就变成了随时可能收不到货的巨大风险。 生意场上没人会干等。中国的买家们迅速调转船头,启动了备用计划。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成了新的选择,他们的玉米和小麦供应稳定,价格也更可控。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来自巴西、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粮食,已经占到了中国进口总量的七成以上。 偏偏在这个时候,乌克兰方面不仅多次公开质疑中国的立场,甚至有媒体将战场上无人机的问题,归咎于所谓的“中国劣质零件”。这种指责,直接把一个复杂的全球供应链问题,简化成了动机猜测。 任何一个需要为十几亿人吃饭问题负责的买家,都很难和一个无法保证供货安全、还在政治上反复无常的卖家长期合作。 更何况,就在不久前,双方才刚刚签署了乌克兰豌豆和水产品的输华协议。这种时而合作、时而指责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商业合作最需要的信任基础。 当然,合作的大门也并没有彻底关上。今年四月签约的中吉乌铁路项目,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将开辟一条全新的陆路运输大动脉,它巧妙地绕开了所有冲突地区,其远期运力甚至足以消化乌克兰近四成的粮食出口。 这件事说得很明白,北京选择的不是站队,而是稳定可靠的通道。中国需要的,是能按时、按量、安全到港的粮食。乌克兰的粮食很好,但眼下它给不了市场最基本的确定性。 未来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共同建立起一条稳定供应链,并非单方面呼吁对方在风暴中“雪中送炭”。这堂关于商业、风险和地缘政治的课,值得所有人思考。 信息来源:《中吉乌铁路吉尔吉斯斯坦段开工》,参考消息,2025年7月2日。

0 阅读:68

评论列表

101

101

4
2025-09-19 12:07

乌鸡粉们要急眼了,他们的司机哥哥要吃苦了。

猜你喜欢

诗词格律大讲

诗词格律大讲

关注我,一起来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