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向中国每年出口20亿,都是些什么商品?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它出口的很多商品,普通人估计用不到! 中朝两国作为山水相连的近邻,在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还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动了各自的发展。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5年上半年,两国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1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其中,朝鲜对中国的出口部分,虽然受国际环境影响,但仍保持稳定态势,月均出口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比如2025年6月,出口额约3950万美元,7月则为3480万美元。这些数字反映出贸易的韧性,也显示出两国在资源互补方面的优势。 说起朝鲜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大多是资源型和初级产品,这些东西直接进入我们的工业体系,而不是摆在超市货架上。拿矿产资源来说,钨矿和铁矿石是重头戏。钨矿主要用于制造合金,支撑电子和工具行业;铁矿石则直接喂给钢铁厂,变成建筑材料。2023年数据显示,朝鲜出口钨矿价值2590万美元,铁合金3330万美元,这些商品大多流向东北地区的工厂。普通人平时买个手机或开车,可能间接用到了这些材料,但谁会直接去买一吨矿石回家呢?这就体现了标题里说的,很多出口商品,普通人估计一辈子都用不到。 除了矿产,电力出口也占一席之地。朝鲜的水电资源丰富,通过跨境电网,向中国东北供应电力。2023年这项出口达2230万美元,直接并入我们的电网,保障用电需求。你想想,家里的灯泡亮着,可能就有朝鲜电力的贡献,但这东西你能买回家吗?完全是工业级别的供应。类似地,海产品如螃蟹和贝类,虽然有名,但进入中国后往往被加工成成品,贴上国内标签销售。消费者吃着帝王蟹,可能不知道原料来自朝鲜沿海。 再看农产品,高丽参和松子是典型例子。高丽参以滋补闻名,但出口后多被中国企业收购,加工成保健品。2025年上半年,这类产品出口额虽不高,但稳定贡献外汇。松子和大豆也类似,主要作为原料进入食品链条。说句实话,这些东西在市场上见到的,多是经过深加工的版本,普通人直接接触原装货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不正是标题里那句“说句你们不敢信的”吗?很多出口商品,确实是工业原料或中间品,服务于大生产,而不是日常消费。 还有假发制品,这几年成了朝鲜出口的明星。2023年,假发出口价值1.67亿美元,占总出口的42%以上。这些产品多用于美容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分销到全球。但你想想,普通人买假发的情况不多见吧?更别说那些专业级的假胡须或假睫毛了,完全是特定需求。2024年全年,朝鲜对华出口总额约2.92亿美元,其中假发类占比大头。这类商品的兴起,反映出朝鲜在制裁压力下,调整出口结构的努力,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 煤炭曾是朝鲜对华出口的支柱,历史高峰时占贸易额60%以上。但由于国际制裁,从2017年起,出口配额被限在120万吨以内。即便如此,有限的煤炭仍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用于发电和钢铁生产。2025年上半年,虽然数据未详尽公布,但煤炭出口仍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直接供应东北的电厂。这些煤炭不会以“朝鲜煤”的身份零售,而是融入能源体系。普通老百姓烧煤取暖的时代早过去了,现在多是天然气或电,谁会去买工业煤呢? 金矿和稀土等贵金属资源,也在出口清单上。黄金出口虽受限,但部分通过加工形式输出。稀土用于高科技产品,如手机电池或电动车。这些矿产进入中国供应链后,转化成各种高附加值物品。但源头商品本身,普通人根本用不着,也买不着。这类资源贸易,不仅帮朝鲜赚取外汇,还为中国制造业提供稳定输入,促进了产业链的完整。 旅游相关设备的进口,则显示出朝鲜在多元化方面的尝试。2025年上半年,沙滩伞进口额同比增加47倍,主要用于开发元山葛麻海岸旅游区。这片区域规划吸引周边国家游客,目标是通过服务贸易赚外汇。虽说这不是直接出口,但反映出朝鲜摆脱单纯资源依赖的思路。未来,如果旅游业起来,或许会带动更多相关商品流通。 总体看,中朝贸易的“隐形”特点,源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朝鲜提供原材料,中国负责加工和市场,这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很常见。2024年全年贸易额达22亿美元,其中朝鲜出口2.92亿美元,虽未达历史高峰,但增长势头明显。2025年上半年延续这一趋势,总贸易12.6亿美元,出口部分稳步上升。这些数据来自中国海关和国际观察机构,真实可靠。
8月份,中国对美出口已经降低至9.2%,不知道美国还有什么筹码来对中国造成实质性
【23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