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阅兵中轰-20并未亮相,有人怀疑轰-20项目是否已经下马? 其实大家完全不用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9-19 15:25:33

此次阅兵中轰-20并未亮相,有人怀疑轰-20项目是否已经下马? 其实大家完全不用瞎猜,轰 - 20 没在阅兵式上露面,根本不是项目黄了,更可能是这款国之重器还在 "闭关修炼"。要知道,战略轰炸机这种级别的装备,从来就不是说造就能造的。 美国的 B-2 从 1979 年立项到 1997 年正式服役,前前后后折腾了 18 年,中间光是因为要增加低空突防能力,就把设计方案推倒重来,硬生生多花了 10 亿美元,首飞时间也推迟了两年。 现在美军的 B-21 看着风光,实际上从 2010 年计划提出到 2023 年首飞,也比原计划晚了好几年,这还没算上后续测试可能遇到的麻烦。这么一比,咱们的轰 - 20 就算进度慢点儿,也实在正常不过。 战略轰炸机这东西,技术门槛高得吓人。就说 B-2 那个飞翼造型,看着简单,实际上每一块蒙皮的角度都得经过精确计算,才能把雷达反射面积降到鸽子那么大。 当年诺斯罗普公司为了搞定这个设计,光是安全保密措施就花了 20 亿美元,参与人员还得定期过测谎仪。咱们要搞轰 - 20,面临的技术难题只会更多,隐身涂层怎么耐住发动机高温?大尺寸飞翼怎么在高空保持稳定?这些都得一点点试错。 而且这几年反隐身技术发展太快,美国在韩国部署的 "萨德" 系统,雷达能盯着几千公里外的目标,原来的隐身设计可能刚出来就不够用了,不调整方案才奇怪呢。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轰 - 20 再晚点儿露面,咱们的战略威慑力也一点儿没打折。这就得说说轰 - 6 家族的 "老树新花" 和它搭档的 "惊雷 - 1" 导弹了。 现在的轰 - 6K 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仿制苏联的老古董了,航程从原来的 5760 公里提升到了 8000 多公里,作战半径超过 3000 公里,加上空中加油能力,够得着第二岛链完全没问题。 更厉害的是它能带的 "惊雷 - 1",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导弹,射程接近 7000 公里,速度能飙到 23 马赫,末端冲刺时也有 10 马赫以上,现在的反导系统想拦它,基本等于伸手去接子弹。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轰 - 6K 在咱们家门口起飞,挂上 "惊雷 - 1",打击范围轻松覆盖阿拉斯加的反导基地,这比让轰炸机冒着风险突防到对方家门口投弹靠谱多了。 俄罗斯人早就这么干了,他们的图 - 160 轰炸机虽然没有隐身能力,但通过升级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再配上新型巡航导弹,照样能威慑全球。这种 "老平台 + 新武器" 的模式,其实是各国的通用做法,既省钱又实用,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像美国那样财大气粗,能养着 21 架每架成本 21 亿美元的 B-2。 现在的战场环境早就变了,不是说轰炸机飞得越远、越隐身就越好。美国在亚太到处布反导系统,就像给咱们画了个圈,逼着咱们想别的办法。 "惊雷 - 1" 这种高超音速导弹,正好能钻反导系统的空子,它那 20 米的命中精度,加上 20 万到 30 万吨 TNT 当量的战斗部,不管是炸机场还是敲指挥中心都绰绰有余。 轰 - 6N 可以带着它在咱们自己的领空里巡航,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打,根本不用冒险突破对方防线,这种 "防区外打击" 能力,其实比单纯追求轰炸机隐身更实在。 大家可能忘了,咱们的歼 - 20 当年也是在各种猜测中慢慢成熟的,从立项到正式公开用了十几年时间。战略轰炸机这种决定国家命运的装备,宁可晚点儿出来,也不能带着问题服役。美国当年为了赶进度,B-2 服役后发现一堆毛病,现在每飞行小时成本高达 13.5 万美元,比 B-52 贵一倍还多,这种弯路咱们可不能走。 说到底,战略威慑的关键不是有没有某一款装备,而是有没有让对手害怕的能力。现在轰 - 6 加上 "惊雷 - 1" 的组合,已经能让那些想在亚太搞事情的国家掂量掂量了。 轰 - 20 如果真在调整,那肯定是在针对现在的战场环境做优化,等它真正亮相的时候,说不定会给咱们更大的惊喜。军工研发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当年咱们连图 - 4 都得靠引进,现在能自主搞战略轰炸机,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与其纠结它什么时候出来,不如相信咱们的科研人员,他们比谁都希望这款国之重器能以最好的状态亮相。毕竟好饭不怕晚,真正的大杀器,从来都不会轻易示人。

0 阅读:206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3

用户10xxx73

1
2025-09-19 21:54

轻舟已过万重山!

用户18xxx87

用户18xxx87

2025-09-20 00:43

所以出来就是轰30或者轰40了!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