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后悔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美国对华出口生意基本被别国瓜分了。中国已经不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了,改为从中东购买。此前,中国也不要美国的大豆和玉米了,改为巴西和阿根廷购买。就连以前很受欢迎的美国牛肉,现在也放弃了。 2025年,中国山东某港口,清晨的朝阳洒在巨大的天然气运输船上,船员们正忙着将来自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接入输气管道。 码头负责人看着实时流量计,笑着对身边的同事说:“这是本月第三船中东天然气了,比去年同期美国来的货多了整整三倍。” 与此同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家天然气处理厂,厂长马克正盯着堆积如山的储罐,眉头紧锁。 曾经每月固定发往中国的三船货,如今已经连续两个月零订单,厂里的 20 名工人面临临时裁员。这场跨越半球的市场洗牌,只用了短短十几天,却彻底改变了两国从业者的命运。 半年前,美国还在为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沾沾自喜。凭借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产能优势,美国曾占据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市场 15% 的份额; 仅 2024 年上半年就出口了近 300 万吨,收入超 20 亿美元。但美国政府似乎忘了,贸易合作的基础是 “稳定”。 2024 年下半年,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相关能源企业加征关税,还以 “国家安全” 为由限制部分天然气技术出口。 这一政策让中国能源企业犯了难:“今天加关税,明天可能又变政策,我们没法做长期规划。” 就在美国政策摇摆不定时,中东国家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卡塔尔与中国签订了为期 27 年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不仅价格比美国低 8%,还承诺提供稳定的运输保障; 阿联酋则联合沙特,推出 “能源 + 基建” 合作套餐,帮助中国企业在中东建设天然气接收站。 中国能源企业自然选择了更稳妥的合作伙伴,仅 2025 年 1 月,从中东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就同比增长 210%,而美国的份额直接跌至 3%。 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同样剧烈。在美国艾奥瓦州的农场里,65 岁的豆农约翰正坐在拖拉机上,看着成片成熟的大豆发呆。 他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合同,那是 2023 年与中国企业签订的供货协议,当时约定每年出口 500 吨大豆,可今年至今,他连一吨都没卖出去。 “以前中国客户会提前半年下单,现在电话都打不通了。” 约翰叹了口气,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农场里,种植户卡洛斯正忙着接待中国考察团。 中国企业不仅提前预订了他明年的全部大豆,还承诺提供新的种植技术支持。 巴西能取代美国,靠的不只是价格。2024 年,巴西大豆平均出口价比美国低 12%,而且不含任何附加关税; 更重要的是,巴西政府与中国签订了农产品质量互认协议,每一批大豆都能提供全程溯源报告,这正是中国粮食企业看重的 “稳定性”。 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 1200 万吨,占进口总量的 70%,而美国的份额从往年的 20% 骤降至 1%。 阿根廷也趁机分走一杯羹,其玉米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 180%,成为中国第二大玉米进口来源国。 牛肉市场的 “换血” 同样迅速。在北京某大型超市的牛肉专柜前,导购员正给顾客介绍:“这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和牛,雪花纹理比美国牛肉更均匀,价格还便宜 15%。” 曾经,美国牛肉凭借 “谷饲” 标签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23 年对华出口额达 12 亿美元。 但 2024 年,美国因疯牛病疫情暂停部分牛肉出口,恢复后又因检疫标准变动,导致多批牛肉在港口滞留。 中国消费者很快转向了更可靠的替代品:澳大利亚牛肉对华出口增长 45%,新西兰和巴西牛肉的份额也分别提升至 25% 和 18%,美国牛肉则沦为 “小众选择”。 如今,美国政府并非没有察觉危机。近期,美国农业部长带队访华,试图挽回大豆和牛肉市场,但效果甚微。中国企业负责人直言; “我们已经和巴西、阿根廷建立了长期合作,供应链调整需要时间,而且美国政策不稳定性没解决,我们不敢轻易回头。” 这场市场洗牌让所有人明白: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靠 “贸易武器” 留住市场,唯有尊重合作、保持稳定,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而那些被改变命运的从业者,也成了这场博弈中最真实的注脚,有人迎来机遇,有人面临困境,而这一切的源头,不过是 “稳定” 二字的重量。 信源:美媒发现,中国已60天没买美国液化天然气 环球时报 2025-04-08 11:46
2019年,巴西欠中国的800亿国债还不上了,总统博索纳罗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和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