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日本国家旅游局发布了8月份访日游客数据,结果显示,8月份访日游客人数达到了3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已经是历史最高数据。 8月,赴日中国游客数量直接“杀疯了”——单月突破101.86万人次,同比暴增36.5%,占全体访日游客的近三成,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中国游客赴日单月历史新高,更超越了2019年疫情前的峰值。 更有趣的是,这届中国游客的旅行方式彻底变了:自由行比例飙升至近9成,其中“一人游”占比高达25%,20-40岁女性成为主力军,她们背着相机穿梭在京都的寺庙、东京的街头,用“独自旅行”重新定义旅游的意义。 中国游客的“暴走”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日元贬值让购物更划算,一碗拉面从人民币60元降到40元;签证政策放宽,单次电子签最快3天出签。 社交媒体上“日本旅行攻略”播放量破百亿,从镰仓高校前站到北海道雪景,每个角落都成了“网红打卡点”。 中国游客并非唯一“上头”的群体,韩国游客以66.09万人次排名第二,美国游客增长11.7%至19.45万人次,连越南游客都以15.8%的增速杀入前十。 日本旅游业的“全球爆火”,离不开日元贬值的“神助攻”,2025年日元对美元汇率跌至150:1,对人民币跌至5:1,游客在日本的消费力直接“翻倍”。 更深层的原因,是日本文化的全球输出,从《鬼灭之刃》到《咒术回战》,日本动漫占据全球流媒体半壁江山;从三丽鸥到吉卜力,主题公园成了年轻人的“精神老家”。 就连“日式服务”都成了旅游卖点,大阪环球影城的“笑容服务”培训,让游客体验“被宠成孩子”的感觉。 游客暴增让日本旅游业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暴露了“甜蜜烦恼”,京都的民宿价格翻了一倍,东京的热门餐厅排队3小时起,奈良的小鹿被游客喂到“挑食”。 更尴尬的是,中国香港游客因“地震谣言”连续4个月减少,暴露了日本旅游业的脆弱性,一场谣言就能让游客用脚投票。 日本政府已开始行动:增加多语言标识、培训“国际礼仪”服务员、推广“深度游”替代“打卡游”,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平衡,如何让游客“多而不乱”,让文化“传而不俗”,或许是日本旅游业未来的必修课。 看着342.8万游客涌入日本,我第一反应是:这届游客太“能花”了!但冷静下来想,日本旅游业的“爆火”更像一场“日元贬值+文化输出”的短期狂欢,当汇率回升、游客热情消退,日本还能靠什么留住人? 我觉得,日本该学学新加坡,用“精细化管理”把旅游变成长期产业,比如,限制热门景点游客量、推广小众目的地、用科技提升体验,毕竟,游客要的不是“人挤人”的打卡,而是“独一无二”的记忆。 最后说句扎心的:当中国游客在东京买爆奢侈品、在京都穿和服拍照时,日本也在用文化“反向输出”我们。 这场旅游狂欢,到底是日本赚了我们的钱,还是我们被日本“文化种草”?或许,答案藏在每个游客的行李箱里,那里面,装着对异文化的好奇,也装着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大晚上!日本签证就这么放宽啦?🉑免经济好突然!!日本签证各大领区办理更容易啦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