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电诈分子在采访中说:“我们给别人打诈骗电话或者发诈骗邮件的时候,会故意犯一些

田田的梦鲜花 2025-09-20 20:14:53

一名电诈分子在采访中说:“我们给别人打诈骗电话或者发诈骗邮件的时候,会故意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在电话中说一些漏洞百出的话,在邮件中写很多错别字和符号。 打开手机,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带着明显错别字的诈骗短信,要么是“您中了XX万元大奖,速点链接领取”,要么是“您的账户涉嫌违规,需转账至安全账户”。 多数人会随手删除,甚至嘲笑骗子“太不专业”,可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漏洞百出的信息,恰恰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筛选器”。 一名电诈分子在采访中直白透露,他们故意在电话里说漏洞话、在邮件里写错别字,就是为了快速从庞大人群中找出低认知、好忽悠的目标,这种看似拙劣的做法,实则是最高明的诈骗策略。 这种“筛选逻辑”的本质,是诈骗分子的成本控制与效率算计,电信诈骗面对的是海量潜在人群,若对所有人都展开详细话术攻坚,不仅耗时耗力,成功率还极低。 那些错字连篇的内容、口音奇怪的电话,就像一把精准的筛子,自动过滤掉能一眼识破骗局的高警觉者,让骗子能集中精力对付那些犹豫、好奇甚至主动追问的人。 这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真相:最高明的骗术从不是骗过所有人,而是用最低成本找到“会被骗的人”。 大众常嘲笑受害者“这都能上当”,实则陷入了认知误区,忽视了自己可能存在的盲区,而这种轻视心态,恰恰被骗子所利用。 诈骗分子的狡猾之处,更在于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他们深知,越是看似愚蠢的骗局,越容易让心存侥幸者放下戒备——很多人会觉得“没人敢用这么漏洞的办法骗人”,反而对信息多了几分信任。 从早期的“中奖诱骗”到如今的“冒充客服退款”“社保异常预警”,诈骗话术始终跟着社会热点迭代,精准击中不同人群的心理软肋。 比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用“免费体检”“专家问诊”的噱头突破心理防线;针对年轻人的“刷单返利”,用“小额返利”诱导大额投入,都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攻击。 某地警方破获的“冒充客服退款”案就很典型,骗子故意用混乱的话术和错漏的信息筛选目标,最终锁定20余名对网络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涉案金额超50万元,这类案例印证了,骗局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精准匹配了受害者的认知盲区与心理弱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电信诈骗还催生了“局中局”的次生风险,电诈产业链中,有不法分子专门收购实名银行卡用于转移赃款,一些人既想赚卖卡的佣金,又妄图截留诈骗款“黑吃黑”,最终把自己从“参与者”变成了“罪犯”。 2023年底至2024年初,乔某明知他人借“办理贷款”名义转移赃款,仍提供五张银行卡协助“跑分”,在受害人钱款到账后,他按指示转出部分资金,却将3万余元转入自己账户消费,累计帮助转移涉诈资金6万余元。 乔某案发后辩称,涉案钱款是非法财物,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法院审理后明确指出,诈骗罪的核心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促使他人处分财产,与财物来源是否合法无关。 乔某假借协助“跑分”欺骗上游分子,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最终因自首获判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罚金3.5万元,并退赔被害人损失。 这个案例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清晰传递出法律底线:即便针对非法财物实施诈骗,仍属犯罪,“以恶制恶”从来不会被法律容忍。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真正的防范不是嘲笑骗局低级,而是主动填补认知空白,聪明人从不会抱着“我绝不会被骗”的盲目自信,因为骗局可能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定制。 我们需要建立明确的行为准则:不轻视任何带错别字的“中奖通知”,不相信无凭无据的“转账要求”,遇到陌生信息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主动学习反诈知识,了解最新诈骗手法,是填补认知差、抵御心理攻势的最有效办法。 从错字短信的筛选,到人性弱点的利用,再到“黑吃黑”的惩戒,电信诈骗及其衍生问题,本质上是认知与心理的对决,更是法治与恶意的较量。 那些看似拙劣的错误,从来不是骗子的失误,而是诱饵;那些妄图“黑吃黑”的侥幸,从来不是“赚快钱”的捷径,而是深渊。 唯有守住“不贪小利、凡事核实”的底线,筑牢认知与心理的防线,才能真正拒绝成为骗局的目标,守住自己的财产与尊严。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58
田田的梦鲜花

田田的梦鲜花

一个能力很小 欲望很大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