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解放台湾省的建议,王朔的思路太妙了! 王朔曾提出,解放台湾不用打仗,只需宣布台湾海峡为战区实施封锁,就能让“台独”分子妥协。这个思路的巧妙之处,在当下台湾经济和民生对大陆的深度依赖中,体现得愈发明显。 其核心观点直指关键:台湾岛孤悬海外,命脉系于海上通道,只需宣布台湾海峡为战区并实施全面禁飞禁航,便能以最小代价实现有效制衡。 这一思路看似激进,实则深刻揭示了台湾经济与民生的结构性脆弱性,也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新视角。 台湾能源储备的脆弱性早已是公开的事实。台当局官员曾表示,目前天然气安全存量仅有8天,即便按规划到2027年也只能达到14天。 为应对可能的能源危机,台当局甚至考虑重启已除役的煤发电厂作为“国安紧急发电机组”。这意味着一旦封锁来临,普通家庭的用电、做饭都可能成问题。 石油供应同样不乐观,超过六成依赖中东进口,所谓的“采购多元化”不过是自欺欺人,真到关键时刻,没有哪个国家会冒着风险为“台独”背书。 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更能说明问题。台湾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63万家,占全体企业的98%,提供了超过9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资本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大陆进博会上,台企参展数量从之前的上百家锐减到22家,不是台企不想来,而是在“台独”势力的政治操弄下,正常的经济往来都变得困难重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淮安的台商产业园里,南宝集团、鹏鼎控股等企业不断增资扩产,仅2024年就有49个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项目落地。 一减一增之间,清晰地展现出台湾中小企业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有多深,也说明“脱钩”只会让台湾企业错失发展机遇。 台湾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它经不起封锁的冲击。长期以来,大陆都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大量台湾企业的订单、原材料和销售渠道都依赖大陆。 就像2021年菠萝事件那样,大陆市场稍作调整,台湾果农就损失惨重。现在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看起来风光,实际上从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陆供应链。 台积电从大陆采购的关键材料占比超过三成,大陆市场还贡献了它四分之一的营收。一旦封锁导致零件进不来、产品出不去,这些看似强大的企业也会立刻陷入困境。 民生领域的连锁反应会更快显现。台湾粮食自给率不足三成,每年需要进口超过1200万吨谷物,小麦、玉米等主粮几乎全靠进口。 这些物资都要通过港口运输,一旦海峡被封锁,超市货架很快就会空空如也。这时候台湾群众就会看清“台独”势力所谓的“保障”有多不靠谱。 那些“台独”分子幻想的“国际支持”根本靠不住。美国虽然嘴上喊着挺台湾,但从没有真正提供过实质性的保护。 看看乌克兰的例子就知道,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所谓的“盟友”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 台湾的企业比谁都清楚这一点,远东集团因为政治问题被处罚后立刻转变态度,还有食品企业因为支持“台独”被大陆市场抵制,营收直接腰斩。 这些教训都说明,和大陆对抗没有好结果,只有融入大陆市场才能获得发展。 此外王朔的策略也有坚实的法理和军事基础。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台湾海峡最窄处仅70海里,大部分水域属于中国内水或领海,中国有权划定战区和实施禁飞禁航。 军事上,解放军已具备全面封锁能力。2025年4月的“海峡雷霆-2025A”演训中,山东舰航母编队与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岸基反舰导弹系统形成立体封锁网。 而台军现有装备中,70%服役超过20年,性能落后,试图突破封锁的概率极低。 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以静制动”,通过经济施压和心理威慑瓦解“台独”意志。 解放军近年来的环岛军演已对“台独”势力构成心理冲击,而全面封锁会进一步制造持续压力,激化台湾内部矛盾。 大陆这边一直在为台企提供实实在在的机会。2023年升级的惠台政策放宽了台企融资渠道,厦门、泉州等地的台商产业园吸引了大批台企入驻。 2024年大陆新设台资企业近8000家,还有65家台企在大陆上市。这些数据背后,是台企在大陆市场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像乔山健康科技这样的企业,通过进博会打开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这才是台湾企业的正确选择,也是普通民众的利益所在。 王朔的思路妙就妙在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现代社会的运转依赖复杂的供应链和经济联系,谁掌控了这些关键环节,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是多年形成的,不是“台独”势力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封锁不是为了伤害台湾民众,而是要让大家看清“台独”只会带来灾难,回归祖国才能保障民生和发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突然发现解放台湾省的建议,王朔的思路太妙了! 王朔曾提出,解放台湾不用打仗,
波览历史
2025-09-21 23:46:11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