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抽动症,不过是孩子命中一个“小劫”,用对一个方法,21天就能见效,哪里用得着

灵松谈育儿 2025-09-22 08:45:14

所谓抽动症,不过是孩子命中一个“小劫”,用对一个方法,21天就能见效,哪里用得着焦虑! 刚带孩子确诊抽动症那阵,谁不是热锅上的蚂蚁? 四处求医、辗转奔波,北京跑上海,上海奔深圳,手里攥着厚厚的检查单,西药换了好几轮,中药喝了无数剂,可孩子的眨眼、耸肩还是反反复复 有多少家长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治不好怎么办”“影响未来怎么办”,钱花了不少,人也熬得没了精神。 行医40年,我经手的抽动症孩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今天想跟大家说句掏心窝的话:别被恐慌冲昏了头! 如果命中有一劫,不过小小抽动症而已 抽动症至今虽病因复杂,可哪有那么可怕?它不过是孩子成长路上一个小小的“劫难”,既不影响智商,也不危及生命,更不是什么治不好的顽疾。 只要找对方法,21天就能看到好转,根本犯不上四处奔波、焦虑失眠。 很多家长总在“盲目求医”的怪圈里打转:要么追问“哪个医生最权威”“哪种药最有效”,可试过才发现,同一种方法效果因人而异; 要么死死盯着西药压制,看着孩子吃了药没精神、胃口差,又慌慌张张停药,结果症状反弹更严重。 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关键—— 抽动症的“根”,藏在孩子的体质里,核心就是 “肝风内动”。 中医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胃弱了没法制约肝气,就像堤坝挡不住洪水,肝气窜动成风,带动身体出现眨眼、耸肩、清嗓子; 再加上家长的焦虑、过度关注,又会加重孩子的紧张,让肝风更难平息。 治抽动症,顺着“平肝风、稳心神、固根本” 三步来,准没错: 第一步:平肝息风,快速稳症状 肝风一窜,抽动就停不下来,这一步要先“治标”,把躁动的肝风按住。 我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选药:频繁眨眼、挤眉,就加钩藤、蝉蜕,这两味药清肝火、息肝风,像给肝风“吹降温风”; 耸肩、肢体抽动,就配天麻、炒僵蚕,理顺肝气,减少肢体的不自主动作;喉间发“吭吭” 声,就加射干、南沙参,清利咽喉缓解不适。 之前有个8岁男孩,眨眼、清嗓子快2个月,家长带他跑了三家医院都没好转。 我按这个思路开了方子,才14天,妈妈就反馈:“孩子清嗓子的次数少了,眨眼也没那么频繁了。”21天复诊时,抽动幅度明显变轻,这就是肝风被稳住的信号。 第二步:滋阴柔肝,不让风再起 肝风反复,根源是肝阴不足,就像干柴容易起火。这一步要“滋阴柔肝”,给肝补补水,从源头减少肝风滋生。 常用白芍、百合这类药材:白芍养血柔肝,给肝气系上缰绳,让它不轻易作乱;百合清心安神,帮孩子缓解紧张—— 情绪稳了,肝风才不容易被 点燃”。 那个8岁男孩到二诊时,我在方子里加了白芍和百合,又服了21天。家长说孩子不仅抽动基本消失,性格也开朗了,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写作业就烦躁。 这就是滋阴柔肝的妙处:肝阴足了,心神稳了,肝风自然没了兴风作浪的资本。 第三步:健脾固土,筑牢抗风墙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强了,才能源源不断给肝提供滋养,就像给堤坝加固,从根本上挡住肝风。 这一步会加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改善孩子胃口;再配炒山楂、鸡内金,解决挑食、积食问题。 日常护理也得跟上: 停掉巧克力、薯片这些伤脾胃的零食; 保证每晚9点前睡觉,“人卧则血归于肝”,帮肝养精蓄锐; 每天控制平板时间不超30分钟,避免“久视伤肝”。 那个男孩的妈妈按我说的做,每天熬小米山药粥,孩子脾胃慢慢壮实了,21天彻底摆脱了抽动,后续随访3个月也没复发。 其实抽动症的调理就像治刮风:先挡住眼前的风(平肝息风),再给土地浇足水(滋阴柔肝),最后加固堤坝(健脾固土)。 这三步环环相扣,既快速缓解症状,又从根上改善体质,大多数孩子21天就能看到明显变化。 我总跟家长说:早发的抽动症大多14岁前就好了,晚发的也多在高中前缓解。别把它当成洪水猛兽,你稳住心态,用对方法,孩子自然能跨过这道小坎。 毕竟,你的从容,才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0 阅读:16
灵松谈育儿

灵松谈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