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炸断左腿的战士,给病友说:“越南炮弹算个啥!有这位漂亮女兵护理,

小史论过去 2025-09-22 14:11:25

1984年,一位炸断左腿的战士,给病友说:“越南炮弹算个啥!有这位漂亮女兵护理,值!”女兵后来荣立一等功,她是谁? 钟慧玲1965年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书香氛围,父母教她多读书少沾染粗活。1982年,17岁的她应征入伍,进了昆明军区第72医院,当起话务员。每天守着交换机,拨号记录指令,那活儿虽枯燥,但她干得一丝不苟。办公室小,设备老旧,她总弯腰调整线头,确保信号顺畅。说起来,那时候的军营生活对她来说就是稳定的起点,谁也没想到,一场战争会让她的人生拐个大弯。 1983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如火如荼,前线伤员天天涌来,医护力量跟不上趟。军区开始抽人支援,很多同事听到风声就躲着走,生怕被点名。钟慧玲不一样,她是话务员,本来轮不上,但她主动找领导申请。一次不够,两次不够,她反复磨嘴皮子,强调自己能学能干。领导起初摇头,说她没护理经验,太危险。可她不松口,坚持说国家需要就得上。折腾几个月,1984年4月,终于批了,让她以卫生员身份随172野战医疗所上前线。那年她才18岁,从没见过战场的血腥,就这么背起包上了军车。 老山一到,钟慧玲就直面残酷现实。野战医疗所条件差,棚子搭得简易,床铺低矮,伤员一车车抬进。有的肢体没了,有的内脏翻出,她从没杀过鸡宰过羊的姑娘,一开始手抖脚软。但军人本色让她咬牙适应,她跟着老护士学包扎止血,每天翻手册记步骤。清早扫地,中午擦器械,晚上查绷带,她把这些琐事当成铁规矩。渐渐地,她的动作稳了,眼神定了,从生手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卫生员。这份转变,说白了就是责任逼出来的,没花里胡哨的英雄主义,就是一步步干实事儿。 在前线,钟慧玲的工作不光是治伤,还得管生活。很多战士下身受伤,动不了,她得帮着接尿洗澡,那时候男女有别,尴尬是免不了的。开始她脸红帽檐拉低,赶紧完事儿。可她想通了,这些人前线拼命,身上伤是为国家挨的,自己帮把手是本分,不能因为小事儿耽误恢复。从那以后,她端盆稳手,鼓励战士放松,帮他们擦身时从头到脚不落一处。夏天热,她大汗淋漓也不停,士兵们推辞她就坚持说该干的就干。她的外号“小不休息的女兵”就这样传开了,其实就是接地气的勤快劲儿。 洗衣服对她来说也是大工程。战士们就一件军装,她让大家裹床单,先用盆搓揉,肥皂沫子堆起再冲洗,拧干抖开挂太阳下。边境太阳毒,衣服半小时就干,她收回来叠整齐递过去。这样的小事儿堆积起来,让病房环境好转不少。钟慧玲还留意每个人口味,记下谁爱辣谁要清淡,报给厨房调整饭菜。战士们吃着合心意的东西,脸上总多点笑意。这不是啥高大上的发明,就是从生活里抠出来的细心,让人在战场上多点人味儿。 有个战士叫小晋,大腿骨折,年纪小,伤不重但倔,躺那儿不配合,吃睡两件事儿,换床单都难。钟慧玲接手照顾他,每天端水喂饭,陪聊下棋。她自制几副象棋,分给轻伤的战士,闲时摆开推子,帮他们打发时间。小晋慢慢打开话匣子,说担心腿落下残疾。她握手解释,骨折养几个月就好利索。他听了道歉,从此积极治疗。钟慧玲的法子简单,唱歌聊天茶话会,一点一滴稳住人心。其他医院伤员自残的事儿时有,她这儿少见,因为她让大家觉得,伤了也能活得有滋味。 伤员们对钟慧玲的依赖越来越深,出院时总塞给她纽扣、军帽,甚至从越南那边捡的纸币当纪念。她收下这些,换来的是战士们精神头足,军装穿得板正,像没事儿人一样。战场上风声传开,前线士兵开玩笑说,不怕死不怕伤,伤了说不定有小钟护士照顾。这话听着轻松,其实透着对她的信任。钟慧玲没把自己当回事儿,她知道,真正流血的是前线的弟兄,她只是后头擦把汗的。这样的心态,让她在乱局里站得稳。 老山收复战打到白热,172医疗所忙得脚不沾地。钟慧玲每天处理几十个伤员,从消毒到换药,一刻不闲。一次,一位战士左腿炸断,伤口焦黑,她跪边上用镊子挑弹片,用纱布裹紧。包好后,那战士对病友说越南炮弹算啥,有漂亮女兵护理值了。钟慧玲听到,手顿了顿,继续干活。她没多想,这话背后是战士的豁达,也是对她的认可。这样的瞬间,在战场上不算稀奇,但每回都提醒她,为什么来这儿。 战事稍缓,医院搞无记名投票选立功人员。钟慧玲没想到,全票通过,大家一致推她。领导不满足,写报告上报,还附上伤员们的请功信。信件雪片飞,总参谋长杨得志都知道了172医院这位女护士。战后,杨得志接见她,她站那儿低头不语,没邀功的意思。1984年,她正式荣立一等功,还获“模范卫生员”称号。那年女同志得一等功的少,她是唯一一位战时获此的女性。荣誉来得实打实,全靠平时那份不辞苦的劲头。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