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 把

三色堇芳草湾 2025-09-23 08:49:15

没想到我以前看到的方志敏烈士的肖像竟然出自这样一张照片。向伟大的革命先烈致敬 把镜头拉回1935年8月的南昌城外,太阳毒得能把人晒出油。刑车吱呀吱呀响,土路两边百姓被枪托赶得远远,车上戴脚镣那人却站得笔直,旧布长衫满是补丁,却洗得发白,干净得晃眼。敌人想给他扣顶破草帽遮镜头,他偏头躲过,嘴角还带笑——这笑,被潜伏在人群里的照相馆小伙计偷偷按下了快门。底片只有火柴盒大,洗出来却震得人心里发颤:方志敏,瘦得颧骨突出,眼神却比阳光更亮。后来我们课本里、纪念馆墙上的“标准像”,正是从这张小照片放大描摹而来。 拍完照第十八天,他倒在了赣江边,年仅三十六。敌人搜遍全身,只找到一块旧怀表、一支钢笔和九页皱巴巴的纸。纸上写满字,后来成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那句“朋友,我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就是从这张薄薄纸里飞出来的,飞进无数人的心里。 我头一次看清这张照片,是在南昌念大学。老师把原版投到屏幕上,像素糊成渣,我却像被雷劈:课本里的方志敏,面庞被画师修得圆润饱满,剑眉星目,自带英雄滤镜;可真正的他,脸颊凹陷,胡须拉碴,像长期熬夜的大学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英雄不是大理石雕像,也是吃五谷杂粮、会流血会疼痛的普通人,只是他在生死面前选择了“站着”,于是瘦弱的身影被时间拉得无比高大。 方志敏的“瘦”,有原因。1928年起,他带领红十军在赣东北打游击,环境苦到啥程度?冬天穿单衣,晚上几个人合盖一条破毯子;吃饭更别挑,野菜、竹笋、葛根,能咽下去就算大餐。他曾写信给中央:“数月不知盐味,战士脸都浮肿。”可就在这种条件下,他仍腾出经费办列宁小学、建贫民工厂,把“苏维埃”三个字画在墙上,也画进老乡心里。当地老人回忆:“方主席走路带风,说话没架子,谁家有困难,他把手伸进兜里,常常掏出最后一块铜板。” 敌人抓住他后,本以为能挖出“大官”油水,结果搜遍全身只有九块银元,还是公款。劝降的宴席摆上桌,他抬手掀翻:“要我投降?可以,拿整个中国的自由来换!”审讯官气得拍桌子,他反而笑:“你们能砍下我的头,却砍不掉信仰。”这笑,被相机定格,于是有了那张传世照片。照片背后,他用钢笔写下《我们临死以前的话》:“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字字带血,却句句带光。 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出差路过赣东北,都要去弋阳方志敏纪念馆转一圈。展厅灯光下,那张原版照片静静躺着,玻璃反光里映出我的脸,也映出他的笑。讲解员小姑娘声音清脆:“方烈士就义前,敌人给他拍照,想登报炫耀,结果照片成了最好的宣传画——看,共产党人不怕死!”我听着,眼眶发热。可不是?当年敌人想羞辱他,却意外留下最硬核的“证件照”——证件名:信仰;有效期:永久。 有人问我:一张旧照,有啥好看?我答:好看的是“人味”。它没美颜、没滤镜,却让我们看到:英雄并非天生神力,只是把信仰活成了日常。方志敏的“日常”是穿补丁衫、饿肚子、写血书;我们的“日常”是坐地铁、点外卖、刷手机。时代不同,难题不同,可那股“给理想撑腰”的劲儿,永不过时。你我在各自岗位上多扛一次责任、多守一次底线,就是给“可爱的中国”续一秒光亮。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照在广场雕像上,方志敏依旧微笑。我举起手机,把照片和雕像同框,发到朋友圈配文:“你看,他在发光。”下一秒,评论区被点亮——有人发《可爱的中国》节选,有人贴出自己支教的照片,还有人简单一句:“先烈好,我们会更好。”那一刻我明白:那张小小照片,像一粒火种,被无数人心口接力,于是火光不灭。 向方志敏致敬,也向所有把信仰活成笑容的人致敬。愿我们每次抬头,都能想起那张瘦削却发光的脸——告诉自己:怕啥?他那么瘦都挺过来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站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三色堇芳草湾

三色堇芳草湾

三色堇芳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