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ArF 胶、五轴机床一点点往回拽。 绳子这头的日本,把三样硬通货攥得死紧 —— 轴承、光刻胶、减速器。这三样不是什么冷门货,全是高端制造里的 “命脉级” 产品,每一样都卡过中国产业的脖子。 绳子那头的中国,没急着猛拽硬拉,而是捧着自己磨了多年的 “家伙事儿” 一点点往回挣:高铁轴承、ArF 光刻胶、五轴机床,每样都是啃过无数硬骨头才攒下的底气。 先说说高铁轴承。高铁跑起来能飙到 350 公里每小时,可撑起这身 “速度” 的,全靠轴承这个 “膝盖”。 以前中国高铁刚起步那阵,这 “膝盖” 基本全靠外人给。 2015 年前后,国内高铁在用的轴承里,九成以上来自日本 NSK、德国舍弗勒这两家。 不是咱们不想自己造,是真的难 —— 轴承钢得扛住高速旋转时的高温高压,滚珠的精度得控制在微米级,差半根头发丝的距离,都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那时候日本厂商也捏着这点底气,交货周期能拖到半年以上,价格还比国际均价高 15%。 咱们的高铁运营商没辙,只能捏着鼻子下单,生怕断货让高铁真 “趴窝”。毕竟高铁线一停,不仅影响千万人的出行,背后还有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这种被动的日子没持续太久。瓦轴集团从 2010 年就拉了二十多个工程师,扎进实验室专啃高铁轴承这块硬骨头。 光轴承钢的配方,他们就试了上百种;为了测寿命,还专门建了模拟高铁运行的试验台,让轴承连续转够 80 万公里 —— 这是当时进口轴承的标准寿命。 熬到 2017 年,瓦轴的高铁轴承终于通过了铁科院的认证,第一次装在了哈大高铁的动车上。 去年国内新造的高铁列车里,国产轴承的占比直接冲到 65%,再也不用看日本厂商的脸色等货了。 再看光刻胶,这东西是芯片制造里的 “画笔”,芯片上的电路全靠它 “画” 出来。尤其是造 14 纳米到 7 纳米芯片的 ArF 光刻胶,全球市场基本被日本两家企业包圆。 2020 年美国搞芯片禁令那阵,日本厂商也跟着收紧供应。中芯国际当时有几条产线,差点因为缺 ArF 光刻胶停摆。 那时候才更明白,这 “画笔” 要是握在别人手里,自己的芯片产线就等于被人掐了笔杆。 上海新阳从 2018 年就盯着 ArF 光刻胶这块硬骨头。光是和晶圆厂的匹配测试,他们就做了三年多 —— 芯片制造对光刻胶的要求有多严?哪怕胶里有个微小杂质,整批芯片都可能报废。 2023 年,上海新阳的 ArF 光刻胶终于通过了中芯国际的认证,实现了量产。 更实在的是,国产 ArF 光刻胶的价格比进口的低 18% 左右,让咱们在采购时多了份底气。 其实这场慢速拔河,比的从来不是谁力气大,而是谁能沉住气磨技术。 日本的这些技术优势,是几十年积累出来的,不是靠投机取巧来的;咱们的突破,也不是靠 “弯道超车” 的噱头,而是工程师们熬了无数个夜、试了上百次配方换来的。 以前谈判时,日本厂商总爱拿 “技术垄断” 当筹码,要么抬价要么卡交货期。 现在咱们手里有了国产替代的方案,他们也不敢再随意拿捏。
一位日本华人表示“高端轴承、精密仪器、传感器、机器人减速器、碳纤维、光刻胶以及五
【56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