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15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5年,一位刚满十九岁的年轻女子,头裹白巾身穿蓝衣,骑着一匹瘦弱毛驴,穿越茫茫沙海,来到毛乌素沙漠的深处。 她双眼红肿,满面沙尘,是被父亲许配到这片荒漠的新娘,名叫殷玉珍。 由于家庭之间的恩情牵扯,她被迫嫁入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家庭,丈夫是白家的儿子白万祥。 尽管内心充满抗拒与悲伤,她仍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 初到沙漠,生存成了最紧迫的难题。 白家所居住的是一处半埋于沙中的窑洞,放眼望去,除了沙丘别无他物。 3殷玉珍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萌生过逃离的念头。 然而命运没给她退路——婚后第三天,一场风沙堵死了家门,她与丈夫不得不合力挖沙才得以脱身。 这次经历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在这片荒漠中,挣扎与协作是生存下去的惟一方式。 四个月后,殷玉珍的父亲前来探望。看到女儿双手破裂、面容憔悴,他心痛不已。 本就患病的父亲返家后病情加重,不久离世。 在父亲的坟前,殷玉珍痛哭流涕,愧疚与悲痛交织,也让她彻底放弃了逃避的念头。 从那时起,她决心与丈夫共同面对沙漠,开辟新的生活。 最初,她尝试在沙地中种植蔬菜,可风沙一次次摧毁所有努力。 在绝望之中,她甚至想过结束生命,但最终选择了坚持。 她逐渐明白,只有治住沙,才能活下去。 1986年,夫妻俩卖掉了家中唯一的一只羊,换回六百株树苗,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植树治沙之路。 树苗刚种下不久,沙暴便接踵而至,绝大多数树苗被连根拔起。 但当风停之时,他们发现有十棵树苗竟然存活下来。这一点点绿色,成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希望。 白万祥开始外出打零工,挣钱购买更多树苗,而殷玉珍则每天挑水灌溉、固沙护苗。 他们不断尝试,也屡遭挫败,甚至经历过上万棵树苗一夜之间被风沙吞没的打击。 但他们没有放弃。 通过反复摸索,他们逐渐总结出用灌木围沙、蓄水保墒的方法,绿洲面积一点点扩大。 到了1999年,他们已种下三万亩树木,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开始得到外界关注和支持。 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援助陆续到来,他们的治沙规模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七万亩的绿洲。 殷玉珍并没有止步于植树。 她引进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包括高产谷子和沙漠玫瑰,发展起种植与加工相结合的产业。 她还将养殖纳入生产循环,逐步实现了沙漠中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她的家庭年收入很不错了,不仅改变了自家的生活,也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走上治沙致富的道路。 随着绿洲不断扩大,殷玉珍的故事也传遍了全国。 2003年,一位因生意失败而陷入低谷的女性,在报纸上读到殷玉珍的事迹后深受鼓舞,重新振作起来。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殷玉珍用她半生的坚持向人们证明:哪怕环境再恶劣,只要不放弃,人总能找到出路。 2020年11月,殷玉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以表彰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 然而对她来说,奖项只是额外的肯定,真正令她欣慰的,是看到曾经的荒漠逐渐被绿色覆盖。 毛乌素沙地总面积超过四万平方公里,殷玉珍所治理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她所展现的精神和模式,却为更多人提供了治沙的信心与方法。 截至2022年,她仍在不断尝试新的作物品种和生产方式,计划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升沙漠土地的经济价值。 她说自己早已和沙漠结下不解之缘,她的目标不仅是要让沙漠绿起来,更要让这片土地富起来。 三十七年来,殷玉珍从一位不甘屈从的少女,成长为沙漠中的绿色守护者。 她用自己的双手与毅力,书写了一段从荒漠到绿洲、从绝望到希望的非凡历程。 她的生命与大漠紧紧相连,她的故事,也依然在激励着每一个面对困境不曾低头的人。
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09-23 11:12:41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