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时钟下的缓冲期:美俄藏着所有人的安全。 全球核安全的“悬钟”刚要更凶,普京突然按下了半秒缓冲键——2025年9月22日,他宣布《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2026年到期后,俄罗斯愿意多遵守一年核心规矩,比如核弹头数量不超上限。 可另一边,北约9月12日刚启动的“东部哨兵”行动才过十天,法国“阵风”战机还在波兰边境巡逻,一边缓和一边对抗的局面,像极了没人敢喊停的棋局。 早几年核军控还没这么僵,2019年《中导条约》失效后,能管美俄的就剩2010年这份《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它定了硬规矩:两边战略核弹头最多1550枚,运载工具不超800件。但2025年1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显示,美国已部署1770枚,俄罗斯1718枚,都超了线;全球9614枚现役核弹头里,美俄占了8009枚,这“谁也不敢松劲”的平衡,其实牵着每个人的安全。 这两年条约早没以前管用了。 2023年起美俄就不互报数据、不核查,条约成了“摆着看的纸”。 今年8月更僵,俄罗斯外交部说不再遵守《中导条约》自我限制,理由是美国及其盟友在欧洲推陆基中导;美军马上派WC-135R核侦察机凑到俄北部核基地,火药味一直没散。 就是这时候,普京的表态才突然,他特意提“要看美国和北约动作调整”,这话对着最近的事——9月中旬荷兰“爱国者”导弹运到波兰,北约说是“俄罗斯无人机越界”;俄罗斯却称美国悄悄把56件“三叉戟”导弹发射装置移出核查名单,超了101件限制。 两边各说各的,普京这松口,更像递“试探信号”:我先表态,看你们接不接。 这一年缓冲期要管用,得闯三道坎:北约在东欧加强军事存在的节奏会不会慢? 现在多国战机和“爱国者”导弹往波兰送,俄罗斯肯定盯着;美国会不会给对等回应?国会刚过2025财年法案,要30架B-52H轰炸机恢复核能力,俄方难安心;能不能重新启动核查?以前每年18次核查能少误会,现在停久了,得两边都愿意。 美方态度也含糊。 特朗普作为现任总统,说过“取消核限制不是好事”,却坚持拉别的国家进谈判,把事搞复杂;俄罗斯外交部也没说死,“美国单方面改规矩,我们也会变”,把选择权扔给美方。 说到底,这缓冲期就是给紧绷的核安全松半口气,联合国副秘书长中满泉早警告过,没军控协议的世界更危险,沟通克制最关键。 以前说“核安全是全人类的事”像空话,现在北约战机在波兰转、俄罗斯核潜艇在升级,美俄每步都影响全局。普京这一年承诺不是终点,更像“观察窗口”——美方愿意接招,或许能坐下来谈;不然这窗口很快会关上。 往后这一年,所有人都会盯着美俄动作。 是接着对抗,还是借缓冲期找缓和路,就看两边能不能松松紧绷的弦。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没人想看到核安全的钟摆往危险摆,这缓冲期的实在意义,其实就是多给点“不用揪着心”的日子。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