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瘙痒难忍?中医6大外治疗法,标本兼治止痒快!湿疹概述湿疹,古称"旋耳疮"、"

飞翔说健康 2025-09-23 16:47:57

湿疹瘙痒难忍?中医6大外治疗法,标本兼治止痒快!

湿疹概述

湿疹,古称"旋耳疮"、"脐疮"、"四弯风"、"乳头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湿疹可发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皮损具有多形性,有渗出及融合倾向,瘙痒剧烈,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根据皮损形态,临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有糜烂、渗出倾向

亚急性期以淡红斑、脱屑为主,渗出不明显

慢性期以斑块、皮肤干燥、苔藓样变为主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心、脾、肝三经有密切联系,为湿热内生,外受风邪,两邪相搏,阻滞肌肤所致,病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1. 穴位贴敷

 方药:

细辛15g     肉桂15g   麻黄15g  苍术15g   附子15g  防风30g

地肤子30g  薄荷15g

 操作:

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工制成片剂备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将制备好的敷贴药片平放于3M低敏胶布贴于大椎处,每日1次,每次6小时,4周为一疗程。

 方解:

方中细辛为君,性味辛温,具有散寒化痰、祛风止痛的作用;肉桂、麻黄、苍术均为辛温之品,可助阳通络、祛风燥湿、宣肺发散;附子、防风、地肤子为佐药,功取助阳祛风、除湿止痒;薄荷性味辛凉,功善疏风解表透疹。通过穴位敷贴方法能够发挥辛温通络、除湿止痒的功效。

【注意】此方适用于慢性湿疹,中医辨证属血虚风燥者,急性湿疹患者不适宜应用本方。

2. 中药热敷

处方一:急性湿疹方

 方药:

金银花15g   连翘30g  茵陈30g  蛇床子30g  百部30g  黄芩30g

黄柏30g    苦参30g     透骨草30g   白鲜皮30g   虎杖15g

 操作:

取上药入药罐,加水2000毫升浸泡15~20分钟,小火煎煮,煮沸后5~10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液放至温热,用毛巾浸湿后敷于患处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茵陈、黄芩、黄柏清热利湿;虎杖清热利湿,解毒散瘀;蛇床子、百部、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本方适用于急性湿疹。

处方二:急性湿疹渗出明显方

 方药:

龙胆30g    白鲜皮30g    苦参30g   蒲公英30g

马齿苋30g   生地榆30g    萹蓄30g

 操作:

取上药入药罐,加水浸泡15~20分钟,小火煮沸5~10分钟,去渣取汁,药液放至温凉,以无菌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15分钟,每日2~3次。

 方解:

龙胆味苦性寒,功擅清热燥湿,常用于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蒲公英、白鲜皮、苦参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可用治湿热疮疡、皮肤瘙痒等;生地榆凉血止血,解毒疗疮;萹蓄入膀胱经,性下行,利湿止痒,多用于皮损有水疱、渗液者;马齿苋味酸性寒,可清热解毒,凉血敛疮,与地榆、萹蓄相配可有效减轻皮疹糜烂、渗出症状。本方适用于急性湿疹,红斑、糜烂、渗出明显者。

处方三:慢性湿疹方

 方药:

刺蒺藜30g    桃仁30g   山药30g   生地黄30g   牡丹皮30g

赤芍30g      三棱30g    莪术30g    忍冬藤30g

 操作:

上药煎汤1000毫升,去渣取汁,于皮损局部行热敷,以毛巾不滴水为度,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以防烫伤。

 方解:

刺蒺藜性辛味苦,可祛风止痒;桃仁内含油脂,与山药、生地黄相配,三药可滋阴养血润燥;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瘀;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散结。本方凉血活血,润燥止痒。适用于慢性湿疹,皮损干燥脱屑,斑块、结节、苔藓样变为主者。

3. 针刺疗法

 取穴:

曲池、血海、肺俞、膈俞

配穴:

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

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

肝经风热者,加太冲、肝俞等

还可根据发病部位所在经络在病变部位附近选取1~3穴。

 操作:

均以毫针泻法为主,留针15~20分钟。

 方解:

曲池属阳明经合穴,善治六腑病证,无论病自里或外,皆可选用合穴来调节脏腑,疏通气机,曲池功擅开泄,可疏风解表;肺外合皮毛,针刺肺俞可疏风固表;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与血海同用,可行气活血,凉血润燥,和营解表,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功。

4. 刺络拔罐放血

 主穴:

大椎、心俞、肺俞、膈俞

加减:

皮疹发上肢者加曲池

皮疹发下肢者加血海、风市、委中

皮疹发背部者加风门

 操作:

患者俯卧,暴露背部,椎体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先在穴位的局部按揉,使其红润充血,常规消毒穴位,然后用无菌针头点刺2~3下,当血溢出,迅速用闪火法将玻璃火罐吸附在穴位上,并左右旋转,使出血增加,留罐15分钟。根据辨证和循经取穴的原则,每次6~10罐。皮疹颜色较红,或伴发热者重点刺大椎,单穴放血0.5~1.0毫升。每日1次或隔日1次均可,7次为1个疗程。

 方解:

大椎为督脉经穴,督脉总督全身之阳脉,大椎拔罐放血可疏泄阳邪,调节阳脉之气血运行;肺俞、心俞、膈俞为肺、心、膈在人体背部的俞穴,肺俞放血可贯通肺气,清泻肺胃之热;心俞刺血不仅可清泻心经之火,还可调养心神,宁心止痒;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刺血泻膈俞,可导热下行,泻人体之火,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5. 艾灸疗法

 取穴:

主穴:患处阿是穴

配穴:曲池、血海、合谷

 操作:

采用回旋灸,以局部有温热感,微红为度,不发泡。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方解: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风热者灸曲池可清肺泻热。合谷为与肺相表里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灸合谷可通调周身气血。直灸患处,可发挥艾灸之温经通络、活血散结除湿之功效;配合曲池疏风清热,血海和营止痒,合谷疏风止痒。

6. 耳穴埋豆

 取穴:

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对屏尖、肺、脾

 操作:

选准耳穴后,找出最敏感点,耳郭皮肤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用0.5厘米×0.5厘米胶布贴压在选好的耳穴上,使患者出现酸、麻、胀、轻微疼痛等得气感后持续按压20~30秒为度,每日按压3次,每次10分钟。每隔3天更换贴压,双耳交替进行,15天为一疗程。

 方解:

肺主皮毛,是治皮肤病的主穴;脾功效健脾,补后天之本,以祛邪外出;神门有镇静、安神、止痒、抗过敏作用,能清热泻火解毒,对炎症性疾患均有效;内分泌可祛风利湿;对屏尖可利肺止喘,祛风止痒,清热解毒;肾上腺可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0 阅读:163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