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年,曹操因高干反叛之事想处死其堂弟高柔。可当他夜巡官署 ,看到高柔抱着一堆公文睡觉时,顿时心生愧疚,于是将自己的外套解下,披在他身上。然而,曹操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高柔居然成了曹魏的掘墓人。 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袁氏覆灭在即。 并州牧高干,是袁绍的外甥,他审时度势,选择向曹操投降。与他一同归降的,还有他的堂弟,陈留名士高柔。 曹操素闻高柔之名,任命他为菅县县令。 高柔一到任,县里那些平日里不干净的官吏,听说是他来了,吓得连夜卷铺盖跑路。 可高柔却派人把他们追了回来,不但不追究过往,还温言勉励,让他们戴罪立功。一番操作下来,菅县吏治焕然一新。 安稳日子才过了一年,晴天霹雳来了。 建安十年,已经投降的高干,趁着曹操北征乌桓,在并州再次竖起了反旗。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勃然大怒。 他立刻想到了一个人——高柔。 作为高干的堂弟,高柔瞬间成了重点怀疑对象。在曹操看来,高氏反复无常,高柔必然也不是个安分的人。 因此,曹操动了杀心。 但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命令:将高柔从县令任上调离,改任刺奸令史。 这是一个专门负责检举、审查不法之事的小官,处在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高柔知道,自己的命,已经悬在了刀尖上。 上任之后,他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刑狱文书里。他审案量刑,处处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狱中竟无一个滞留的囚犯。 每天夜里,官衙的灯火总是他那里最后熄灭。 一天深夜,曹操处理完军务,巡视官署,想看看这个高柔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他悄悄走到刺奸令史的官衙外,透过窗户,看到了令他动容的一幕。 那个被他怀疑的高柔,竟然靠着书案,手里、怀里抱着一大堆公文,就那样沉沉地睡着了。 烛光下,他疲惫的脸上,写满了对律法的专注与虔诚。 那一刻,曹操心中的猜忌和杀意,瞬间烟消云散。 一个身处险境,却依旧对公事如此投入的人,怎么可能是贰臣贼子?自己差点因为迁怒,而错杀一位栋梁。 曹操没有叫醒他,而是将自己的外套解下,披在他身上,然后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道新的任命下来了:任命高柔为丞相仓曹属,正式将他纳入自己的核心幕僚团队。 自此,高柔成了曹魏的四朝元老,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曹操当年的一念之仁,为曹家换来了一位几十年的纯臣。 时光流转,四十四年过去了。 公元249年,洛阳,“高平陵之变”爆发。 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离城,发动政变,控制京师。 司马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拿着信物,去见一个人。 这个人,正是太尉高柔。 作为百官之首,曹氏恩臣,高柔的态度,决定了这场政变的成败。 司马懿的使者对他说:“太傅有令,曹爽乱政,请太尉代行大将军之职,接管其兵权。” 这是一个要命的选择题。 高柔沉默了。 但他最终,还是伸出手,接过代表兵权的信物,接受了司马懿的任命。 这个动作,瞬间瓦解了所有忠于曹爽的势力。一场本可能引发曹魏内战的政变,就此尘埃落定。 高柔亲手为司马氏取代曹魏,提供了最关键的法理支持。 那位早已长眠的魏武帝曹操或许想不到,当年那个被他从屠刀下赦免的书生,最终会亲手为自己开创的王朝,合上了棺盖。
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高顺的人品、能力都要强于张辽,
【9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