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不如美国,机床不如日本,汽车不如德国,电视不如韩国,飞机不如法国,奢侈品不如意大利,大学不如英国,境不如瑞士......”
这些话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为何,在一些人眼中,我们好像什么都很落后,一直在追赶那些发达国家。 但如今已经2025年,数十年过去,当我们跳出 “过去式” 的认知框架,会发现中国早已在诸多领域完成从 “跟跑” 到 “并跑”,甚至 “领跑” 的转变,那些 “不如” 的标签,正在被一个个突破改写。 以被称作 “工业之母” 的机床为例,日本机床曾凭借高精度、高效率长期垄断全球高端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机床业不仅技术落后,连核心零部件都依赖进口,加工精度与国外产品相差数倍,国内车企、航天企业不得不花高价采购日本设备。
但这种差距并未成为停滞的理由:近十年来,中国机床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领域实现突破。
沈阳机床研发的 i5 智能机床,精度达到微米级,可满足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需求;科德数控的五轴机床,已批量应用于国产大飞机零部件生产。
如今,中国机床在全球中低端市场占有率超 30%,高端市场份额也从不足 5% 提升至 15%,日本企业不得不正视这个曾经的 “追随者”。 芯片领域的逆袭更具代表性。早期,中国高端芯片进口依赖度超 90%,手机、电脑、服务器所用的高端处理器几乎全来自美国高通、英特尔。
这种 “卡脖子” 的困境,曾让国内电子产业处处受制。但从 2018 年开始,中国芯片产业加速突围:中芯国际实现 14 纳米制程量产,打破国外对先进制程的垄断;
华为海思研发的麒麟芯片,在 5G 手机芯片领域一度与高通并驾齐驱;在 AI 芯片、车规级芯片等细分领域,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推出的产品,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场景。
2023 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已提升至 25%,虽然高端领域仍有差距,但 “全面落后” 的时代早已过去。
汽车工业的蜕变,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曾几何时,德国汽车以精湛工艺、卓越性能占据全球高端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则以 “合资代工” 起步,自主品牌被贴上 “低端、模仿” 的标签。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浪潮到来,中国汽车产业实现 “换道超车”:比亚迪掌握刀片电池、DM-i 混动等核心技术,2023 年全球销量突破 300 万辆,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
如今,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超 30%,德国汽车企业不得不加快电动化转型以应对竞争。
即便是曾被认为 “差距悬殊” 的领域,中国也在逐步缩小距离。韩国电视曾以 OLED 面板技术占据高端市场;
但中国京东方、TCL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供应商,京东方的柔性 OLED 面板市占率超 25%,供应苹果、华为等知名品牌;
法国空客、美国波音长期垄断全球大飞机市场,而中国商飞 C919 大飞机已完成首次商业飞行,累计订单超 1000 架,打破了双寡头格局;
意大利奢侈品以设计与工艺闻名,中国设计师品牌 “上下” 将东方美学融入产品,在巴黎、伦敦等时尚之都开设门店,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英国大学拥有悠久的学术底蕴,但中国已有 77 所高校进入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500,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科研实力,已跻身全球前列;
瑞士的生态环境曾是 “标杆”,而中国通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12% 提升至 24%,浙江安吉、福建长汀等地区的生态治理经验,被联合国列为可持续发展案例。
这些变化之所以未被所有人即时感知,源于 “落后” 的认知具有惯性 —— 当一种印象形成多年,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用过去的标准衡量当下。
但数据不会说谎:中国在 5G 专利数量、新能源汽车产量、高铁里程、特高压输电技术等领域,已位居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工程等前沿领域,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梯队。
我们不否认,在部分高端技术领域,中国仍需继续追赶,但 “处处不如” 的论调,早已不符合当下的现实。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 “追赶”,而是在认清差距后,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突破。 未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在更多领域实现 “领跑” 将成为常态。
但我们也需保持理性,发展没有终点,差距客观存在,但这不应成为自我否定的理由,而应是继续前行的底气。
毕竟,一个能在数十年间实现从 “落后” 到 “崛起” 的国家,必然拥有持续突破的潜力与韧性。 参考文献: 2024-07-11,《“中国崛起,已不仅是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