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八年盛夏,紫禁城热得连石阶都烫手。乾隆坐在阴凉处,看着殿下挥汗如雨的臣子们,忽然来了兴致。 接过酸梅汤的臣子们饮下一口,冰凉酸甜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浑身的燥热顿时消了大半。乾隆看着众人舒爽的神色,笑着开口:“这酸梅汤用冰镇过,解暑效果便翻了倍。朕倒想问问,咱们冬日藏下的冰,到了夏天用处这般大,寻常百姓若想解暑,又有什么法子?” 站在最前排的户部尚书连忙拱手,指尖在朝服上擦了擦汗:“陛下圣明,说起消暑,咱们宫里的冰窖可是根基。每年冬至后,工部就会组织人去筒子河采冰,选那些明净坚厚的,切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块,藏进隆宗门外的冰窖里,一层冰一层稻草,能存到盛夏不化。”他顿了顿,语气里添了些赞叹,“去年臣奉旨查勘,单是紫禁城里的五座冰窖,就藏了两万五千块冰,不光够宫里用,暑伏天还会给各衙门发‘冰票’,凭票领冰呢。” 乾隆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一旁的工部尚书。这位老臣常年管着工程营造,说起降温巧思头头是道:“陛下您瞧这宫殿的窗户,都是能支能摘的‘支摘窗’。夏天把下半截拆掉,上半截支起来,再挂上竹帘,阳光挡在外头,凉风却能钻进来。前儿奴才去圆明园查看,‘水木明瑟’殿还引了活水,用水力推风扇,坐在里头满室清凉,比摇扇子舒坦多了。” “还有那木质的‘冰箱’,更是精巧。”工部尚书越说越起劲,“外层是红木,里头衬着锡板,放块冰进去,把瓜果、酸梅汤镇在上面,既能保鲜又能降温。去年内务府新造的掐丝珐琅冰箱,上面还雕着宝相花纹,盖儿上留着通气孔,摆在哪儿都能当凉风扇使。” 这话引得群臣纷纷点头,有位来自江南的御史笑着补充:“民间的法子更接地气些。百姓家没有冰窖,就把西瓜、李子泡在井水里,过半个时辰捞出来,凉丝丝的比冰镇的还爽口。还有用绿豆和甘草熬的甘豆汤,街头巷尾都有卖的,几分钱一碗,喝下去能管大半天不中暑。” 乾隆听得兴致勃勃,手里的团扇也停了下来:“看来不管是宫里还是民间,都藏着消暑的智慧。冬日采冰是未雨绸缪,宫殿造景是顺势而为,寻常吃食是就地取材。”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紫禁城的琉璃瓦,语气里带着赞许,“这些法子,既是祖辈传下的经验,更是国人过日子的巧思。能把酷暑过得这般有章法,便是安居乐业的根基啊。” 群臣齐声附和,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每个人带着笑意的脸上。风穿过支摘窗,带来阵阵清凉,刚才还让人难耐的暑气,此刻竟也成了闲谈里的趣事。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