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之别下的生命失重:以色列“遗憾”的虚伪底色! 当以色列军方为炸死四名美国公民(含三名儿童)的袭击表示“深感遗憾”时,这份看似罕见的歉意,暴露的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是对国籍的精准算计。在中东的炮火中,生命的价值竟成了可按护照等级划分的变量,这比空袭本身更令人齿冷。 以色列的“遗憾”从来都带着明确的身份门槛。此次无人机在黎巴嫩南部的行动中,两枚导弹偏离目标炸毁私家车,导致一家四口殒命,因死者持有美国护照,以军迅速发声致歉并承诺调查。但回溯过往,这样的“迅速”实属特例——2024年加沙拜特拉希耶住宅楼被炸致近百人死亡时,以军仅以“打击武装人员”为由轻描淡写 ;2023年以来十余起公开“误炸”事件中,无数巴勒斯坦平民丧生,得到的多是“哈马斯利用平民作掩护”的推诿。内塔尼亚胡政府早已定下“消灭初级武装人员可接受15-20名平民伤亡”的冷酷规则,在这套逻辑里,非西方国籍的生命本就是被默许的代价。 更讽刺的是,这份“针对性道歉”背后,是美以关系的畸形投射。以色列每年获得美国38亿美元军事援助,两国军事合作深度绑定,即便美公民遇害,美国国务院也先以“身份不确定”含糊其辞,而非如对待其他国家般强硬追责。这种双重标准让道歉沦为政治表演:以色列用一句“遗憾”安抚盟友,美国以“核查身份”淡化矛盾,唯有被炸碎的家庭成了地缘博弈的牺牲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怒斥“对儿童的攻击是无耻的”,可在国籍与利益的天平上,这样的谴责显得格外无力。 当“精准打击”频频变成“随意杀伤”,当道歉只面向特定国籍群体,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早已脱离了“反恐”的正当性范畴。那些在炮火中消逝的生命,无论持有哪国护照,都该是值得珍视的个体。以军的“深感遗憾”终究骗不了人——它遗憾的从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误杀了“不能杀”的人。这种国籍至上的冷漠,正在中东大地上不断侵蚀着文明世界的底线。
中东彻底变天!以色列最怕的一幕,还是发生了!以色列在加沙的杀戮还在持续!在经过
【27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