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欧大战一触即发,北约决心要参战了,中方出手?9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爱沙尼亚指控紧急开会,俄罗斯否认战机入侵爱沙尼亚领空。 这次爱沙尼亚可谓是气势汹汹,有备而来。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察赫纳代表50个国家及欧盟,在联合国发表声明“谴责上周三架俄罗斯战机侵犯爱沙尼亚领空。” 这个事情一看又是北约玩的贼喊捉贼的哪个套路,又是一个苦肉计,目的就是把这个“肆意入侵他国领空”的黑锅扣在俄罗斯头上,为北约下一步跟俄军开战拿下“道德正义制高点”。 北约这招“恶人先告状”其实早有前科。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就频繁炒作俄罗斯“军事威胁”,甚至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俄军“越境”参与乌东冲突。 当时的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公开宣称“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东部活动”,但最终调查结果却显示,所谓“俄军越境”不过是乌克兰民间武装使用了部分俄制装备。 这种“先定罪后找证据”的逻辑,在2025年的爱沙尼亚领空事件中再次上演。爱沙尼亚声称俄战机侵入其领空12分钟,但俄方拿出雷达数据和飞行日志证明,三架米格-31战机当时正在波罗的海中立水域上空飞行,距离爱沙尼亚瓦因德洛岛超过3公里,完全符合国际空域使用规则。 更讽刺的是,就在爱沙尼亚指控俄罗斯的前一个月,西班牙空军的一架“台风”战斗机在爱沙尼亚领空误射一枚空对空导弹,导弹启动自毁程序后下落不明。 这种连盟友都信不过的防空系统,让人很难相信爱沙尼亚能精准识别俄军战机是否越界。 北约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制造“俄罗斯威胁论”,背后是其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野心。从1999年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轰炸南联盟,到2003年绕开安理会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军事联盟早已习惯了用“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他国内政。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在能源、军事等领域的复苏,北约感到自身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受到挑战,于是变本加厉地通过东扩、军演等手段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 2025年7月,北约在波罗的海举行“波罗的海行动-2025”军演,集结了16个国家的40多艘舰艇、25架飞机和约9000名军人,演习区域紧邻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这种“家门口示威”的行为,无异于在火药桶旁玩火。 俄罗斯也毫不示弱,在北约军演前一个月启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防御演习,投入20余艘军舰、3000名军人和25架战机,演练反潜作战和实弹炮击。双方你来我往的军事对抗,让波罗的海成为全球最危险的“火药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尽管美国极力推动成员国增加军费开支,要求将军费占GDP比重提高到5%,但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对此反应冷淡。 法国明确表示,其军费目标是3%到3.5%,且新增军费将优先用于购买欧洲自主研发的装备。 这种分歧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同样明显:波兰、立陶宛等东欧国家主张对俄实施更严厉的能源制裁,而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因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坚决反对切断能源合作。 2025年2月,欧盟通过第16轮对俄制裁,禁止13家俄罗斯银行使用SWIFT系统,并限制俄石油运输设备出口,但这些措施对俄罗斯经济的实际影响有限。 俄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研究显示,欧盟制裁导致的俄石油出口损失,已通过向印度、中国等新兴市场扩大出口得到弥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盟制裁名单中的“影子船队”油轮,有230艘来自欧美航运企业抛售的旧船,德国企业甚至通过出售这些船只获利2亿欧元。这种“左手制裁、右手赚钱”的操作,暴露了北约内部的利益博弈和虚伪本质。 在这场俄欧博弈中,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定力。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多次呼吁当事方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2025年9月2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会议上强调,爱沙尼亚领空事件是乌克兰危机外溢的结果,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 事实上,中国早在2022年就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等12点主张,并派特使开展穿梭外交,推动俄乌和谈。 与北约不断拱火递刀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俄罗斯、欧洲的经贸合作。 历史反复证明,军事对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话谈判才是化解危机的正道。北约若继续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执意将欧洲拖入新的军事对抗,不仅会损害自身利益,也将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
就在俄欧,即将“擦枪走火”的最后一刻,中国,出手了!面对北约50国,在联合国的“
【21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