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太难看了!重庆,一大学生暑假兼职送外卖,干了一个月跑了几百多单,眼看马上要开学,他就提离职准备拿钱走人,结果工资不仅一分都没有,甚至还倒欠公司两百多,找公司要说法,可对方给的答复,却让他没法接受,网友:付费上班写实了,以前还只是段子! 据第1眼新闻9月22日报道,小王和一位同学通过外卖公司招募成为站点的兼职骑手。入职时,他们与公司明确约定只工作一个月,因为接下来的日子需要回学校开学。 前半个月,工作相对顺利。每单6元的酬劳按时结算,虽然天气炎热、任务紧张,但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满意。小王暗自盘算,一个月下来,起码能挣个千把元收入,虽然不多,但确实缓解了生活压力。 可到了后半个月,一切变得不再顺畅。小王发现,单子结算开始变得不明确,他跑单得来的金额始终无法清晰核对。而他的同学跑了400多单,本该得到2000多元,却只结到了300多元。 这种状况很快在小王身上也体现出来,他的工资被一扣再扣,最终变成了负数,公司甚至要求他赔付200元。 对此,小王忍无可忍,选择与公司理论。可没想到,公司声称工资扣除了保险费用、住宿费用和工装费用,甚至还因为“工作时长不足”进行了惩罚性扣款。 而最让小王气愤的是,公司还拿出“旷工离职”的理由,直接扣掉了600元。且不说这些扣费是否合理,离职的“旷工”指控更是无从谈起。 毕竟从一开始,小王已经告知公司只做一个月,而公司也做出过明确同意。为何离职时突然变成了“旷工”呢? 公司对此的解释则更加含糊,站点的负责人将责任推给了“新来的站长”,称他对交接不清楚,导致了误扣工资。这番回答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起了小王的不满。 事件发展到这里,小王和同学的讨薪之路举步维艰。无奈之下,他们选择联系媒体,希望通过曝光获得公平。当地一档新闻栏目介入此事,在舆论压力下,公司最终同意重新核算工资,并返还了多扣的费用。 但小王的案例并非个例,与大量暑期兼职学生的辛酸维权故事一样,它折射出的不仅是个别公司的管理问题,更是兼职乱象中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权益保护缺失。 毕竟从小王的经历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巧立名目克扣工资,剥夺劳动者本应享有的合法利益。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涉及到的既是雇佣关系规范的缺失,也暴露了监管力度的不足。 要知道,学生打工与用工单位之间大多数并非标准的劳动关系,而是以劳务合同形式存在。在此情况下,用工企业往往利用薪资规则的模糊性,随意增设额外条款,比如扣工装费、保险费、住宿费,甚至以“制度”为名进行压榨。 而小王之所以能追回欠款,很大程度上是媒体曝光发挥了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类似小王的学生很难拿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完整劳动成果,最终选择默默吃下亏,放弃维权。 甚至在小王的经历中,多次提到“新站长”对规则了解不足的解释。这也揭示出部分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某些中间管理层的任意决策,常常让基层劳动者成为牺牲品。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为兼职学生营造出更安全、透明的求职环境? 例如学生应通过学校、媒体等多途径学习兼职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如明确工资支付规范、劳动安全保障等。对于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费用,多了解国家相关规定,敢于提出质疑。 而且职能部门应推动兼职行业的信息透明化,比如明确单位的收费标准与薪资规则,健全工资结算申诉与裁决机制,降低学生的维权成本。 甚至在学生常兼职的行业或地区,可以推广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兼职的投诉平台,鼓励勇敢发声,以减少损失、传播防骗经验。 而小王事件的背后,也是无数兼职学生为了生计与学习奔忙的缩影。从风里雨里的辛苦外卖,到无故扣除的工资,一个月的付出竟然无果而终,这不仅是个人的委屈,也是整个行业的不堪。 在讨论公平愈发被重视的今天,任何对劳动的践踏都不应被视而不见,任何不讲诚信的企业更无资格参与市场竞争。 暑期工不仅赚的是生活费,更是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尊严与意义。而对于全社会来说,还学生一片净土,保护每一次工作尝试的公平与正当权益,既是对当代劳动者的尊重,也是为未来社会的公正注入力量。 那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工作纠纷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信息来源:第1眼新闻 2025-9-22
西贝突然扔出100元免费券我刚看见还以为贾老板终于大方了结果翻完评论直接笑喷
【4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