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新闻,整个人像被钉在了原地。台湾花莲一位87岁的老人,台风天被洪水困在自己家里,活活淹死。水涨得太快,没人通知撤离,等女儿和家人想冲进去救她时,水已经齐腰深,一个浪打过来,人差点被冲走。最后,老人的遗体还留在屋里,被泥浆盖着,出不去,也回不来。女儿哭着说:“我妈妈的大体还在家里……所有的家当都没了。”这句话听得我心口发闷,像有块石头压着。 说实话,这哪是天灾,是人祸的影子太重了。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她不是不想走,是根本走不了。她需要人拉一把,需要有人敲门喊一声“阿婆,快走!”可那天,没人来。邻居自顾不暇,社区通知没到,救援也来不及。她就那么一个人,守着老屋,听着水声越来越大,最后被淹没。这不是意外,是一个社会对最弱者失职的代价。 最让人心疼的是,这种事不是第一次。每次台风、暴雨、洪水来了,最先出事的,总是老人、病人、独居的人。他们住的往往是低洼地带,房子旧,反应慢,信息也闭塞。可我们总在灾后才说“要加强预警”,灾前却没人去挨家敲门。我们建高楼、修大桥,却忘了最该守护的,是那些走不动、听不清、喊不出的人。 更扎心的是,我们总把“自救”挂在嘴边。可一个87岁的老人,怎么“自救”?她可能连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看天气预报。她等的是人,是街坊,是社区干部的一声提醒。可那天,没人来。她不是死于洪水,是死于“被遗忘”。她的女儿去救她,差点也搭上命,这哪是亲情,是逼着亲人拿命换命。 我们总说“老有所养”,可养的不只是饭,还有安全感。老人不是累赘,是活了一辈子的人。他们年轻时扛过苦日子,养过孩子,守过家,到老了,不该因为“老了”就被忽略。一个社会的温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是看它有没有为最弱的人留一扇门,留一盏灯。 来评论区说说吧。你家附近有没有独居老人?你有没有在暴雨天去敲过门?也许你的一句“我去看一眼”,就能救一个人。别让“下次再说”变成“永远来不及”。他们老了,可他们也怕黑,也怕死。你心里有他们,他们才敢安心老去。安全不是等来的,是有人愿意多走一步。 (案例来源:观察者网)
台湾新党的王建煊,最近说了句大实话,捅破了两岸关系最后的那张纸。他表示,如今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