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

周律鸣法 2025-09-25 13:47:17

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当地时间22日,美国福克斯新闻报道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华裔教授王建平(音)已经完善了“氮化铁磁体”合成技术。未来,这种不含稀土的磁铁将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全世界再也不怕中国用稀土“卡脖子”了!   这一报道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仿佛中国手中的稀土“王牌”一夜之间失去了威力。但剥开热闹的外壳,细看技术细节和产业现实,这场所谓的“突破”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舆论戏码。   氮化铁磁体并非新鲜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入科学家的视野,但其致命缺陷——怕热、怕氧化、性能不稳定——困扰了学界七十余年。   王建平团队的研究确实在实验室层面取得了进展,例如将氮化铁磁体的磁能积提升至25兆高奥左右,但这一数值仍远低于中国已大规模应用的钕铁硼磁体(磁能积可达50兆高奥以上)。   更关键的是,实验室里几克样品的成功与工业化量产之间隔着巨大鸿沟。   氮化铁磁体需要高温高压的合成环境,设备成本高昂,目前美国Niron公司年产1吨的示范线良率仅30%,每千克成本高达3000美元,是中国稀土磁体价格的二十倍。   这种成本与性能的双重短板,使得氮化铁磁体在电动汽车、军工等高端场景中几乎无法使用。   例如,F-35战机的导航系统需在200摄氏度以上稳定工作,而氮化铁磁体在150摄氏度时性能就已大幅衰减。可见,美媒鼓吹的“技术突破”更像是对自身稀土依赖焦虑的转移性宣泄。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绝非仅靠资源储量。全球30%的稀土储量确实在中国,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国掌握了从开采、分离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以及无法复制的规模效应。   美国即便重启芒廷帕斯矿,采出的稀土精矿仍有80%需运到中国加工。这种深度捆绑的产业链,岂是实验室里一项尚未成熟的技术就能轻易瓦解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早已未雨绸缪。   一方面,通过回收废旧磁体,中国每年稀土回收量占全球60%以上,相当于开辟了“隐形矿山”;   另一方面,中国持续推动稀土高值化利用,将过去被视为“边角料”的轻稀土加工成抛光粉、隔热涂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巩固定价权。   反观美国,试图用氮化铁技术“弯道超车”,却连基础原料高纯铁都需从巴西进口,成本翻倍的同时,又陷入新的供应链依赖。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恰恰暴露了其产业空心化的软肋。 美国对稀土替代技术的狂热追捧,本质上是对中国产业链主导地位的地缘政治焦虑。   2023年中国加强重稀土出口管控后,欧美部分车企产线一度停工,欧洲库存仅能维持到2025年中。   这种紧迫感促使美国将稀土替代技术提升至战略高度,甚至列入《国防生产法》关键清单。然而,技术突破需要时间,而中国稀土产业的迭代速度更快。   例如,日本Proterial公司计划到2035年推出“无重稀土”电机磁铁,但即便成功,也仅能替代30%的轻稀土需求。至于氮化铁磁体,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至少需十年以上,而中国稀土产业链的“护城河”早已深不可测。   更讽刺的是,美国在炒作技术突破的同时,自身行为却充满矛盾。一边指责中国“资源垄断”,一边对华实施芯片设备禁运;一边宣扬全球化合作,一边试图构建排除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印证了中国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发展的远见。稀土之争的本质,是科技实力与产业生态的较量。中国几十年的积累,不是靠封锁别人,而是靠实干与创新筑起的壁垒。   氮化铁技术的探索值得鼓励,但将其神化为“稀土解药”无异于掩耳盗铃。中国稀土产业的韧性,源于从资源到技术的全链条掌控,更源于持续创新的战略定力。   当美媒忙于用标题党壮胆时,中国已悄然将竞争推向更高维度——从资源输出转向技术输出,从产品贸易转向标准制定。   未来的稀土博弈,绝不会停留在“卖不卖”的层面,而是看谁能在绿色回收、高值化应用上引领潮流。                   参考资料:中国的稀土有多重要?——七一网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用户34xxx36

用户34xxx36

1
2025-09-25 15:14

正常,就象中国突破光刻机技术一样,再不卖来不及了。

猜你喜欢

周律鸣法

周律鸣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