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突然被噎住了,情况危急。 大女儿赶忙拿了杯子去接水。 小女儿不急不躁,捡起一只拖鞋,走到爸爸跟前;朝着爸爸后背就是“啪”的一下…… 姐姐端着水杯,还没走到爸爸身边,异物就被妹妹一鞋底拍了出来。 姐姐被妹妹的操作惊呆了,不知这小妮子从哪儿学的这般能耐?简直有点出神入化,绝了。 客厅里的空气仿佛还凝固着刚才的紧张。爸爸弯着腰咳了几声,缓过劲儿来才捂着胸口直喘气,额头上全是吓出来的冷汗。他转头看着站在跟前、手里还拎着半只拖鞋的小女儿,又看了看一脸错愕、端着水杯僵在原地的大女儿,好半天才说出话:“幸好……幸好你这丫头反应快。” 姐姐这才回过神,把水杯往茶几上一放,几步走到妹妹身边,又惊又喜地捏了捏她的脸蛋:“你这小机灵鬼,哪儿学的这招?我刚才满脑子都是‘噎住要喝水顺一顺’,差点忘了问你爸能不能咽。”妹妹仰着小脸,把拖鞋往地上一放,奶声奶气地说:“上周学校开安全课,护士阿姨专门教过的呀。她说要是有人被噎住,拍后背得找肩胛骨中间的位置,用点力气才能把东西拍出来,光喝水没用,搞不好还会呛到气管里。” 这话让一旁的爸爸和姐姐都愣住了。爸爸想起自己刚才喉咙被异物堵得喘不上气的滋味,后背那一下“啪”的痛感此刻倒成了最实在的安心。他摸了摸女儿的头,语气里满是后怕:“还是学校教的东西管用,爸以前总觉得这些‘小知识’没用,真遇到事才知道多重要。”姐姐也跟着点头,想起自己刚才的慌乱,还有点不好意思:“我上中学那阵也学过急救知识,早忘得一干二净了,还不如妹妹记得牢。” 其实这事说起来挺讽刺的。平时家里总讨论“学什么有用”,爸爸总催着姐妹俩背单词、练算术,觉得这些才是“正经学问”;姐姐也觉得安全课、急救课这类“副科”不用太较真,笔记记了也没往心里去。可真到了生死关头,救了命的偏偏是这些被他们“忽略”的知识,反倒是那些天天挂在嘴边的“有用学问”,这会儿一点忙都帮不上。 后来街坊邻居听说这事儿,都夸小女儿胆子大、学得好,还有人特意来问她安全课上还教了啥。妹妹倒不骄傲,每次都认真地把护士阿姨说的要点讲给大家听,比如被噎住除了拍后背,还能做海姆立克急救法,大人小孩的操作方法不一样;比如烧水壶倒水烫到手,得先冲冷水而不是涂牙膏。 爸爸打那以后,再也不念叨“这些知识没用”了,反而主动找了些家庭急救的视频,拉着姐妹俩一起看。姐姐也把以前的急救笔记翻了出来,有空就和妹妹互相考知识点。一家人都明白,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安全知识,从来都不是“多余的学问”,而是能在关键时刻托住人命的“保护伞”。很多时候,我们总在追求那些“高大上”的技能,却忘了最基础的生存常识,才是生活里最该握紧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爸爸突然被噎住了,情况危急。 大女儿赶忙拿了杯子去接水。 小女儿不急不躁,捡起一
逐梦行者孙
2025-09-25 15:03:54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