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点搞不会了! 乌外长发文:超过60个国家和组织通过《纽约宣言》,并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 乌克兰外长在社交媒体宣布,超过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签署《纽约宣言》,共同承认克里米亚为乌克兰领土。 作为长期跟踪乌克兰危机的军事观察员,我认为这份宣言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用签署国数量衡量。在俄乌战线陷入僵持、西方军援疲软的当下,这份文件更像是为乌克兰争取的战略缓冲空间。 细看签署国名单,除了美英法等传统盟友,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的加入。这些国家此前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态度暧昧,如今转向支持乌克兰,反映出西方对中东外交的成功。但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集体缺席,表明这场外交战的胜负远未分晓。 从军事角度看,宣言签署国中仅有12个国家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美国军援自2025年以来已缩减至月均5亿美元,较2023年高峰下降60%。宣言的政治意义与实际军援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乌克兰面临的现实困境。 克里米亚不仅是主权象征,更是黑海战略支点。俄军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控制着乌克兰70%的海上贸易通道。2025年以来,俄军在该地区新增3个S-400防空营,并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前移部署。 宣言此时出台,与乌克兰无人艇战术取得突破密切相关。9月以来,乌军使用新型无人艇对塞瓦斯托波尔港实施6次袭击,虽未击沉主力舰艇,但成功迫使俄舰队向新罗西斯克转移。这种"海上无人机游击战"正在改变黑海力量平衡。 《纽约宣言》选择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发布别有深意。2024年国际法院裁定对普京的逮捕令合法后,俄罗斯在国际法层面持续受压。此次宣言进一步孤立俄罗斯,但俄方随即宣布在克里米亚举行万人规模军演,展示实际控制权。 这种"法律战"与"实控战"的平行推进,成为冲突新特点。乌克兰通过外交争取承认度,俄罗斯则加强军事存在,双方在不同维度展开竞争。类似模式曾在科索沃问题中出现,但克里米亚的地缘价值远超科索沃。 当前西方对乌军援出现"乌克兰疲劳症"。美国最新援助包中,主战坦克数量从31辆减至10辆,F-16战机交付时间推迟至2026年。在此背景下,外交宣言成为军援的替代品,成本更低且无需国会批准。 但宣言的法律效力存疑。联合国大会决议不具备安理会决议的强制力,2014年联大关于克里米亚问题的68/262号决议,未能阻止俄罗斯实际控制。此次宣言更多是政治象征,为后续制裁创造法理基础。 俄方应对这种外交孤立已有成熟方案。9月26日,俄外交部宣布与朝鲜、叙利亚等9国组建"特别法律工作组",准备提出"克里米亚历史归属"的反诉。同时,俄军加快克里米亚大桥的修复进度,预计提前2个月完工。 普京的战略很清晰:用时间换空间。通过延长冲突消耗西方援助耐心,同时巩固实际控制。俄军在克里米亚已建成永久性军事设施,包括地下指挥所、导弹仓库等,做好长期驻扎准备。 宣言发布恰逢"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检修期。欧洲天然气价格应声上涨12%,反映克里米亚周边海域对能源安全的影响。乌克兰曾威胁切断经克里米亚的能源通道,但受制于俄军反制能力未敢实施。 这个细节暴露宣言的软肋:签署国中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依赖俄能源的国家,其承诺可信度存疑。当能源安全与领土完整冲突时,各国可能做出务实选择。 中国未签署宣言,但强调尊重各国领土完整。这种平衡姿态体现其一贯立场:不过度刺激俄罗斯,但维护国际法基本准则。中方在宣言发布后,宣布向乌克兰提供5000万元人道主义援助,展现调停者角色。 从军事角度看,中国立场对冲突走向影响重大,若中国改变平衡政策,向俄提供军事援助,将彻底改变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更关注中亚战略通道,乌克兰并非核心利益区。 首先是黑海粮食协议后续,俄罗斯是否允许乌克兰继续经克里米亚附近海域运粮,将检验宣言的实际效力。其次是美国大选结果。 若特朗普胜选,可能推动乌克兰接受冻结当前战线。最后是欧盟扩容进展。乌克兰入盟谈判进度,将影响其长期抗俄能力。 《纽约宣言》是乌克兰的外交胜利,但战场决胜仍靠实力。当前俄乌战线呈现"冻结"态势,双方都在为冬季战役做准备。宣言可以争取国际支持,却不能替代炮弹和无人机。真正的考验将在第聂伯河沿岸和黑海上空展开。 历史告诉我们,法律文件需要武力背书。1990年联合国通过672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乌克兰需要思考:在争取外交支持的同时,如何打造更具杀伤力的不对称战力。
普京终于发现了一个事情,俄军拉平上将,完全就是“乌克兰的大英雄”,这种人早就应该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