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廖复初在结束40年的监狱生活后,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王的震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家那1000担救命粮吗?[无辜笑] 这句话让王震想起了1946年那个严寒的冬天,当时他率领的359旅在湖北随县环潭镇被大雪围困,部队已经断粮好几天,士兵们靠啃树皮充饥。 负责筹粮的中共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四处奔走,最后在当地人指点下找到了廖家,廖家在应城县算得上大户,有良田千亩,还经营着几个盐矿。 李实说明来意后,廖家90岁的老太太听完就说:“开仓放粮,能救多少救多少。”她让家人立即准备,不仅拿出了2000多石大米,还杀了50多头猪,雇了十几辆马车,冒着漫天大雪连夜送到359旅的驻地。 这批粮食和肉食让濒临绝境的部队起死回生,战士们后来都说,没有廖家的这批救命粮,359旅可能就熬不过那个冬天了。 然而5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1951年廖复初因为家庭出身和历史背景被判无期徒刑,一关就是40年,直到1990年6月,他才走出监狱大门,那年他已经70岁了。 出狱后的廖复初发现自己成了“黑户”,户口落不了,房子住不上,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儿女们早已各自成家,不敢与他这个“有问题”的父亲有过多接触。 1991年廖复初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作者马希良详细记录了当年廖家捐粮的经过,文章里的每个细节都与廖复初的记忆完全吻合,连当时杀了多少头猪、用了几辆马车都记得清清楚楚。 廖复初激动地给王震写了那封信,他在信中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想让您知道,当年救过359旅的那个廖家,现在还有后人活着。” 王震看完信后立即让秘书核实情况,很快调查结果证实了廖复初的身份,他确实是当年那个救过359旅的廖家的小儿子。 得知情况后王震亲自过问此事,在他的关注下,相关部门很快为廖复初办理了户口,安排了住房,还给了基本的生活补助。 廖复初拿到新户口本那天,他站在自己的小房子门前,看着手中这本薄薄的册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这个故事很快在军队和地方传开,一些老战士听说后,纷纷回忆起当年那些帮助过他们的老百姓,有的人开始主动寻找那些恩人的后代。 2005年廖复初在家中安详去世,临终前他把那封王震的回信交给了儿子,嘱咐他好好保存。 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复杂与变迁,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的善良与正义往往能够穿越时空,最终得到应有的回响。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完心里真不是滋味,廖家雪中送炭却落得这个结局,值得深思啊。”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年的善举换来40年牢狱,命运弄人。” “王震副主席能亲自过问解决,说明共产党始终记得每一个恩情。” “2000担粮食+50头猪,这放现在都是巨款,更别说战时了,廖家是真仁义。” “建议拍成电影,比很多虚构故事都震撼,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那个年代很多事说不清,好在最后给了交代,也算善有善终。” 您如何看待廖家“雪中送炭反遭厄运”又“最终获助”的曲折经历?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0年,台湾共产党员林正亨被枪决,囚车正巧经过他家门前,他猛然站起急切的大喊
【14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