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6 22:44:47

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位看起来有些“书呆子”气的数学家,小时候其实身体弱小,不爱多言,小时候的他常被小伙伴欺负,也不太爱和人打交道,慢慢地,他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尤其是数学带来的乐趣让他着迷,别人还在为简单的几何题头疼时,他已经对世界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充满兴趣,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数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学教过书,后来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此开启了他漫长而专注的数学研究生涯。   陈景润特别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去理发、排队、甚至等公交,他都喜欢带上书,有时间就多读一页,对他来说,解决数学难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也是他一生坚持的目标,他的勤奋与钻研,最终让他在筛法领域取得了突破,把复杂的哥德巴赫猜想推进了一大步,“陈氏定理”问世后,国际同行都对他的成就表示认可,这也让中国数学在世界上有了更高的声誉,他的成果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基础科学进步的重要见证。   如果说在学术上陈景润是个“拼命三郎”,那么在生活中,他却是个极其简朴的人,哪怕成名后,他依然习惯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吃饭也非常简单,日常就是一碗小米粥配馒头,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朴素的数学家,却有着意外温馨的爱情故事。   陈景润和由昆的相识,也是源于医院,那时他因身体问题住院,由昆则是来北京进修的军医,她发现陈景润即使在病床上都在写公式,完全沉浸在演算之中,一次查房时,她被他床头密密麻麻的数学推导吸引,不禁感慨这位数学家果然名不虚传,由昆起初只是默默关心,慢慢地,两人因数学和生活的点滴互动产生了深厚感情,陈景润虽然不太善于甜言蜜语,但他会在由昆查房时特意把自己收拾得利落些,期待着她的到来,后来两人结婚,婚礼很简单,只有亲近的朋友在场,没有华丽的仪式,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温情。   婚后,陈景润依旧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数学研究中,由昆则成了他生活上的强大后盾,每天早晨,她总会为丈夫准备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晚上还会端来水果、收拾书桌,尽管生活非常朴素,但夫妻之间的关爱和默契,却让这个小家庭温馨又充实,1981年,他们的儿子出生,陈景润为儿子取名“由伟”,既有对妻子的感激,也寄托着对下一代的期望,尽管工作很忙,他还是会抽空陪儿子玩,给他讲趣味数学题,哪怕只是短短几分钟。   天有不测风云,1984年,陈景润不幸受伤,后来又被诊断出患上帕金森综合征,这个消息对全家无疑是沉重的打击,面对疾病,陈景润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研究,但是身体每况愈下,连写字都变得困难,这个时候,由昆没有退缩,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丈夫,还专门学习了按摩、护理的技巧,尽全力减轻丈夫的痛苦,最难的时候,陈景润已经无法独立写字,由昆就成了他的“手”,一页页地帮他记录下口述的公式和证明,家里那张小桌子,成了他晚年坚持科研的“阵地”。   陈景润不仅在学业和家庭上投入全部热情,在国家大事面前也有自己的坚持,他曾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做报告,但看到台湾被单列成一个“国家”,他立刻回绝了邀请,他的态度很坚定:中国只有一个,绝不参加这种损害国家统一的活动,这种大局观和爱国情怀,也成为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陈景润离开了人世,年仅63岁,消息传来,许多人都感到惋惜,由昆并没有被悲伤击倒,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整理丈夫手稿、推广他学术思想的工作中,她把陈景润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整理出版,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数学家的贡献。   一年后,春天的中国科学院园区里,由昆独自来到丈夫的铜像前,她久久站立,然后拥抱住那座雕像,仿佛和丈夫又重逢了一次,这一刻的深情,被定格在合影中,也成了许多人心中感动的画面,那不仅是对陈景润的纪念,也是对科学精神和家庭情感的礼赞。   陈景润的事迹在中国青年中广为流传,他的钻研精神、家国情怀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是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如今,筛法理论在信息安全等领域有了更多应用,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陈景润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公式定理,更是一种求知若渴、无怨无悔的精神。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怪人”陈景润的人生故事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