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谁还敢结婚?”据8月报道,河南,一对00后小情侣风风光光办了婚礼,男方家前后

文史小将 2025-09-27 15:27:09

“这谁还敢结婚?”据8月报道,河南,一对00后小情侣风风光光办了婚礼,男方家前后掏了36.6万彩礼,光是“上车礼”就给了4.6万,外加全套五金首饰,谁能料到,两人同居几个月后闹崩,女方死活不肯领结婚证,男方气到起诉要回彩礼,法院这样判了!网友:这婚结得像做生意! 现在这世道,一声“这谁还敢结婚”的叹息,简直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 这不,河南上蔡一对00后小情侣,就用一笔36.6万的彩礼,上演了一出闹到法庭的“婚姻”悲剧。 黄某(化名)自从到了适婚年龄,相亲的次数多得数不过来。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几乎都有亲戚朋友带着“合适人选”登门拜访,带着名片、照片和一堆推荐理由,让他应接不暇。 无论条件多么优越、谈话多么礼貌,总是碰不到真正合拍的人,这让他心里难免有些焦躁。 黄某的父母眼看着身边同龄的朋友家孩子一个个成家立业,家庭聚会上的话题总离不开“什么时候结婚”的追问,心里急得直冒火。 一次,家里安排的一场相亲中,黄某通过亲戚的介绍认识了贾某。 两人在见面的时候,聊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未来规划,竟出乎意料地契合。 双方父母在旁边看着,也觉得两人挺合适,没有多余的反对意见。 经过几次见面和交流,黄某和贾某都对彼此有了好感,就开始谈恋爱。 几个月时间过去,经过家庭商议,双方一致决定让两个孩子结婚。 在乡土社会里,结婚首先是一张巨大的“面子”。 男方父亲咬着牙说,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让儿子在村里“抬不起头”。 所以,婚礼必须风光。 2024年腊月初十,黄某按照农村习俗,给贾某送去了彩礼款22万元,希望以此表达诚意并为两人的婚姻铺路。 腊月二十二日,双方在亲友的见证下,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了婚前准备和仪式,黄某又为贾某送上了上车礼4.6万元,象征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与承诺。 这些礼金与物品,不仅承载着黄某对婚姻的期许,也体现了他们家对这桩婚事的认可和重视。 可是,事情的发展出乎黄某意料。 尽管黄某已经尽了礼金和心意,被告贾某最终拒绝与黄某办理正式的结婚登记手续,两人也因此无法以合法夫妻身份共同生活。 女方理直气壮地反问:“全村都认我们是夫妻,领证有啥用?” 在她的看法里,乡亲们的认可,比法律文书更有分量。 无奈之下,黄某只得将此事诉诸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自己付出的彩礼。 经法院审理查明,2024年2月21日,黄某根据农村习俗,向贾某支付了见面礼10万元,以示诚意 。 2025年1月9日,当双方看好日期并进行婚前准备时,黄某又支付了彩礼款22万元及相应五金礼物。 2025年1月21日,双方按照习俗举行了婚礼仪式,并开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当天黄某支付了上车礼4.6万元。 可是,由于某些原因,双方并未办理正式的结婚登记。 到2025年5月,黄某与贾某因日常琐事产生矛盾,恋爱关系最终破裂。 黄某要求退还彩礼,但双方协商未果。 黄某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追回自己在婚姻准备过程中支付的各项彩礼及礼金,从而引发了这起民事彩礼返还纠纷案件。 女方母亲的小算盘打得清清楚楚,一来,高额彩礼能让女儿在婆家被“重视”,二来,这笔钱还能给正在读高中的儿子“攒家底”。 一份彩礼,保障了女儿的未来,也投资了儿子的前程。 而男方这边,则是一场。 父母东拼西凑,为此背上了15万的外债。 男方自己,一个初中毕业的工地小伙,全部积蓄也才刚够买台农机,这几乎是押上了整个家庭的未来。 当男方无意中听到女方和母亲的通话,对方提醒她别急着领证,因为一旦领了,“彩礼就难说了”。这一下,小伙不乐意了。 男方三次提议去领证,都被对方用身份证丢失之类的借口搪塞过去。 尽管办了酒席,同居了四个月,有了媒人见证,但在法律的天平上,这些传统仪式的分量,几乎为零。 最终,女方被判决返还24万元。 判决也并非不近人情,酌情考虑了女方在婚礼上的开销。 更有意思的是,男方家放弃了追讨那套“五金”首饰,因为觉得再要回来实在太“丢人”。 有许多网友对此并不认同。 “以结婚为目的钱财往来,当一方因某种原因不能履行约定的应该全额返还!如果因发生了性行为而不全额返还,感觉就像花钱买的一样!难道这也能花钱买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228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