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命啊!”近日,甘肃,一孕妇在野外放牧时,突然被一头黑熊袭击,孕妇的头部瞬

戴婚纱聊军事 2025-09-28 11:34:10

“这就是命啊!”近日,甘肃,一孕妇在野外放牧时,突然被一头黑熊袭击,孕妇的头部瞬间被黑熊咬住,当场右眼球和左耳都鲜血淋漓,孕妇急中生智,靠装死躲过了一劫,随后跑回家被带到医院救治,网友:这能捡回“两条命”真是万幸! 9月7日下午,甘肃高原的山林里还飘着淡淡的牧草香,22岁的张女士正低头清点羊群,突然一阵腥风从背后袭来。 没等她回头,坚硬的兽牙已狠狠刺入右眼与左耳,剧痛瞬间传遍全身,温热的鲜血顺着脸颊淌进衣领,糊住了视线。 生死一线间,她猛地屏住呼吸,身体像块石头般僵在原地。 但就是这个本能的装死举动,最终保住了她和腹中14周大的胎儿两条性命。 张女士后来回忆,袭击她的是一只体型巨大的藏马熊,当地乡政府事后也证实,这片区域常有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出没。 当时熊从灌木丛后悄然靠近,没有任何预警就发起攻击,牙齿深深嵌进头面部,爪子还不断拨弄她的手臂试探。 疼得想喊,但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就想着不能动。 她强忍着撕裂般的疼痛,连呼吸都降到最浅,直到感觉熊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才敢拖着伤体踉跄着往家跑。 到家时,丈夫看到她头面部血肉模糊,右眼眼球几乎脱出,吓得手都在抖,立刻开车送她去当地医院。 急诊室里,医生清创缝合时发现伤势比想象中更重:头面部大面积撕裂,颧骨和鼻骨都有骨折,左耳廓撕脱,鼓膜也穿了孔。 更棘手的是,怀孕14周的她,任何不当治疗都可能影响胎儿。 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立刻转往西安的专科医院。 为了避开飞机起降可能引发的眼压、颅内压升高风险,丈夫开车载着她踏上了千里救援路。 40个小时里,他们日夜兼程,于9月9日凌晨终于抵达西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接诊医生检查后倒吸一口凉气:张女士的血红蛋白只有60g/L,还不到正常高原女性的一半,随时可能休克,右眼眼球脱出后已经失去光感。 医院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产科、麻醉科的专家围着病床紧急制定方案。 产科医生先松了口气:孕14周已过致畸高危期,只要控制好麻醉剂量,胎儿风险较低。 麻醉科团队则精准计算用药量和作用时间,确保在全麻手术中同时护住母子安全。 下午1点,手术正式开始,眼科医生先小心翼翼地将脱出的右眼球复位,修复断裂的眼外肌和泪小管。 耳鼻咽喉科医生接力修复撕脱的耳廓和外耳道;整形科医生最后进行精细化分层缝合,从肌肉到表皮逐层对齐,为后续疤痕修复打基础。 6个小时里,1400毫升血液输入张女士体内,十余项精湛技术接力完成,直到晚上7点,手术才顺利结束。 在ICU观察两天后,张女士转入普通病房,9月18日顺利出院。 让人庆幸的是,腹中胎儿一切正常,只是她的右眼再也没能恢复光感,左耳鼓膜还需定期复查,若出现外耳道狭窄可能还要二次手术。 整形医生给她制定了后续方案:拆线后用肉毒素、点阵激光配合抗瘢痕药物治疗,争取实现“社交距离无痕”的效果。 当地乡政府也已为她提供了医疗报销等帮扶,张女士的幸运脱险,看似偶然,实则藏着对动物习性的无意契合。 黑熊作为杂食动物,对失去生命体征的物体兴趣有限,这才让装死策略意外奏效。 但中国消防早就提醒,这种方法并非万能,熊只是不爱吃腐烂尸体,对“新鲜装死”的人仍可能发起攻击。 今年4月,湖北神农架4名工人就因惊动带崽母熊被围困3小时,最终靠民警放空爆弹才脱险,这足以说明遇熊应对需因时制宜。 真正科学的应对方法其实有章可循。熊的冲刺速度能达每小时60公里,逃跑绝对是下策。 正确做法是保持冷静,别对视、不直立、不尖叫,慢慢倒退离开。 若熊有攻击意图,可抛出随身物品转移注意力,口袋里的防熊喷雾能起到关键威慑作用。 万不得已被扑倒,就深蹲抱头护住要害,让后背承受攻击。 这些细节,或许正是野外活动者的“保命符”。 如今张女士已回家休养,既要面对容貌修复,也要期待新生命的到来。 她的经历不仅展现了生命的韧性,更让我们看到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的力量。 但事件背后的议题更值得深思:随着生态保护见效,野生动物数量增多,如何在守护自然的同时保障人的安全? 从甘肃的牧场到神农架的山林,类似的遭遇正在不断提醒我们: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共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退让或征服。 张女士的装死自救是本能反应,而更长远的安全,需要完善的野外预警机制、普及的应对培训,以及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精准平衡。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5-09-27发布:孕妇放牧时遭黑熊袭击装死脱险,头面部大面积撕裂

0 阅读:55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