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会。一次,她把一颗葱层层剥光,剥完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埋怨老王:“你是不是不会买葱,为什么葱里什么东西都没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王世襄与袁荃猷携手五十八年的婚姻,诠释了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珍贵情感。1945年,两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人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精神世界的同路人。 王世襄早年以“玩物”闻名,养鸽子、斗蛐蛐、架鹰捉獾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术道路上,他最终将兴趣转化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的力量。袁荃猷则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精于古琴、书法和绘画,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他们的初次相识源于学术交流,当时袁荃猷在燕京大学教育系就读,需要编写国画教材,经系主任推荐请王世襄担任论文导师。这次相遇让两人发现了彼此在传统文化上的共同兴趣,从而开启了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婚后生活展现了他们性格的互补,袁荃猷专注于琴棋书画,对家务琐事并不擅长,甚至连剥葱这样的简单事情都能闹出笑话。而王世襄则包揽了厨房事务,甚至为了妻子的古琴爱好不惜变卖家当。 在事业上,袁荃猷成为王世襄不可或缺的助手。当王世襄致力于明式家具研究时,袁荃猷运用自己的绘画才能,为他的著作绘制了七百余幅精准的线图。这些图纸清晰地展现了家具的榫卯结构,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 1950年,王世襄因历史原因受到冲击,甚至被故宫开除公职。在整个过程中,袁荃猷始终坚定地支持丈夫,相信他的清白,并鼓励他继续学术追求。这种支持成为王世襄在困境中坚持研究的动力。 他们的生活情趣体现在日常细节中,王世襄曾计划为妻子购买新衣,却因偶遇一尊米拉日巴像而改变主意。袁荃猷见到佛像后的喜悦,表明她完全理解并分享着丈夫对文物的热爱。 1990年代,王世襄夫妇将珍藏的79件明式家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一决定体现了他们“物之去留,不计其值,重要在于有圆满合理的归宿”的收藏理念。这些珍贵文物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归宿。 2003年,当王世襄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金时,卧病在床的袁荃猷与丈夫不约而同地决定将全部奖金捐赠给希望工程。这个决定展现了他们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同年袁荃猷离世后,王世襄写下《告荃猷》组诗,其中“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的诗句,表达了他深切的思念。 王世襄晚年将夫妻共同使用的提筐作为纪念物,希望将来能与之同葬。这个普通的物件承载着他们一起买菜、共同生活的记忆,象征着平凡中的永恒。 回顾王世襄与袁荃猷的人生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两位将个人兴趣与学术研究完美结合的学者,更是一对在漫长岁月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伴侣。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往往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存在于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里。 信息来源:七一网《世间最美的琴瑟和鸣,叫作王世襄与袁荃猷》、人民文摘《月露知音话古琴》、澎湃新闻《王帅|她和他和她——浅谈王世襄》
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
酸酸甜甜小狐
2025-09-29 12:47:52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