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在 2023 年之前的四十多年里,中国的医院想装台核磁共振仪,得看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这三家的脸色,这仨被业内叫做 “GPS”,攥着全球九成高端核磁市场的份额,在中国更是垄断了 80% 的高端市场。 那时候的价格简直是漫天要价,一台普通的 1.5T 核磁仪报价就得 2500 万到 3000 万,3.0T 的高端机型能炒到 5000 万以上,比在北京三环买套房子还贵。 更气人的是,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买设备得签霸王条款,比如想拿核磁仪就得搭售他们的 CT 机,不然就说没货吊着你。 设备买回来更像请了个 “祖宗”,每月得交 10 万块的 “保护费” 维持运行,液氮一蒸发就是 60 万打水漂。坏了更头疼,得等国外工程师飞过来修,北京某医疗中心就吃过这亏,德国工程师开口要 23 万人工费,还明说 “修不好不退钱”。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最后全摊到患者头上,做一次核磁检查自付就得两三千,基层医院根本买不起设备,2010 年前后全国基层医院核磁覆盖率还不到 20%,三甲医院的预约能排到三个月后,不少家庭就因为等不起或付不起耽误了病情。 这哪是医疗设备,分明是欧美企业卡脖子的工具,用一万多项专利织了张密不透风的网,连设备软件都加密,只能用他们指定的 U 盘升级,彻底断了中国企业仿制的可能。 转机出在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身上。2011 年联影医疗成立,一群像张强这样的海归博士带着团队扎进了研发里,要知道核磁仪光核心部件就有 200 多个,超导磁体、梯度线圈这些关键技术全球只有个位数企业能搞定。 他们从最基础的 1.5T 机型开始啃,2012 年终于造出中国首台自主超导核磁仪,过了国家测试时,图像对比度完全达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接着又瞄准 3.0T 高端机型,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硬生生打破了外资的技术封锁,2020 年这个项目还拿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可是高端医疗装备第一次拿这个最高荣誉。 真正的爆发在 2023 年,联影不仅实现了核磁仪规模化量产,还拿出了全球首台临床级全身 5.0T 核磁仪,这台叫 uMR Jupiter 的设备本事大得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能把脑肿瘤的内部结构拍得清清楚楚,在复旦中山医院不用造影剂就能看清冠状动脉,连碘过敏的患者都能用。 更关键的是价格,国产 1.5T 机型中标价直接打到 260 万,3.0T 机型也才 800 万左右,连进口设备的零头都不到。 这下轮到 “GPS” 慌了,飞利浦之前卖 3000 万的设备,立马降价到 293 万,降幅超过 90%,西门子部分机型也降了 60% 以上,以前的嚣张气焰全没了。外媒急得跳脚,说中国 “扰乱市场”,说白了就是以前割韭菜割惯了,现在没法随便收钱了。 其实他们怕的不只是低价,是中国能实现核心部件全自主,从磁体冷却系统到射频线圈全是国产,连联影新出的碳化硅核磁仪还能省 57% 的电,年能耗从 300 吨标准煤降到 129 吨,比进口设备还先进。 国产设备一上来,整个医疗市场都活了。基层医院终于买得起了,一年时间里全国新增的核磁仪里国产占比超 40%,基层覆盖率从不到 20% 飙升到 90% 以上。 西安有家骨科医院,以前买进口 3.0T 得花三千多万,2025 年招标国产机型才 2100 多万,还省了百万级的后续维保费,设备每天能扫 120 人次,预约周期从三个月缩到三天,回本周期不到三年。 患者更受益,现在做次核磁医保报销后只要几百块,报告出来的速度也快了,AI 辅助技术加持下两小时就能拿结果,再也不用耗钱耗时间等了。 到 2024 年末,联影的 5.0T 核磁仪在国内超高场市场的新增占有率已经超过 60%,装机量 38 台,彻底把 “跟跑” 变成了 “领跑”。这哪是简单的设备降价,是中国用十几年研发撕开了垄断的口子,让医疗设备从 “贵族专属” 变回 “民生工具”。 以前外企把中国市场当提款机,现在国产设备一亮相,他们就得乖乖把价格打回原形,这就是自主研发最实在的价值 —— 不是便宜,是掌握了定价权,更掌握了普通人看病的底气。
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
康安说历史
2025-09-29 18:45:02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