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K字签证,面向全球STEM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无需国内单位邀请或雇佣,可独立申请,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创业及商务活动。 美国 H-1B 签证曾是印度 IT 人才的 “黄金门票”,毕竟这个群体常年垄断着 70% 以上的签证名额,2024 年比例更是飙到 82%,美国科技行业里四成 IT 职位都被持 H-1B 的印度裔占据。 但现在这张门票不仅贵得离谱,还越来越难拿到手 ——2025 年 9 月起,企业要为每位申请人每年缴 10 万美元 “技能溢价费”,三年下来就是 30 万,比起之前的几千美元简直是抢钱。 更坑的是,绿卡申请积压突破 1130 万份,就算签证到手,想拿身份还得排队,今年新增的强制面签规定更是让等待期变得没边儿。班加罗尔的数据科学家普丽娅就吐槽,自己按规矩拿学位、找工作,最后却陷进了针对性的系统里,这种困境成了印度 tech 圈的普遍焦虑。 就在印度人才对美国梦祛魅的时候,中国 K 字签证踩着点来了,2025 年 10 月 1 日生效的新规正好撞在枪口上。 这签证专门瞄准 STEM 领域的青年人才,只要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士及以上毕业生,或者有相关科研经历,不用国内单位发邀请就能独立申请,比美国必须靠雇主担保的模式灵活太多。 要知道以前外籍人才来华,要么得等机构发邀请函,要么得符合 R 字签证的高端人才标准,普通青年根本没机会,现在 K 字签证直接打通了这条通道,入境后还能随便搞教育、科研、创业,等于把选择权直接交到人才手里。 印度媒体眼睛看得贼准,《印度时报》直接把 K 字签证送上头条,说这是 H-1B 涨价潮里的新出路。《今日印度》更狠,直言美国搞 “自杀式” 政策,中国却趁机开门迎客,这种反差简直打了美国 “大熔炉” 宣传的脸。 确实,美国一边喊着吸引精英,一边把签证费涨成天价,中国这边反而不断放宽政策,截至去年 7 月已经和 75 个国家互免或单方面免签,现在又补了 K 字签证这个缺口,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本身就有足够的吸引力。AI 领域的薪资差距正在缩小,美国 Meta 的 AI 工程师年薪中位数近 40 万美元,但中国国企和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打破薪资天花板,不仅给钱大方,还给项目经费和科研自主权。 而且前 2% 的顶尖 AI 研究人员里,印度占了 7%,这些人以前大多盯着美国,但现在美国科技大厂裁员不断,OPT 实习期到期签证没着落的人一抓一大把,上半年美国给印度发的学生签证都降了 43.5%,大家自然要找下家。 早有人试过水了,印度夫妇 Nitesh Singh 和 Sucharita Kundu 从 2017 年就在宁夏大学教编程,每周还要飞 300 公里去另一个城市上课,就算路途要花 6 小时也没走。 他们带的学生能用 Java 做外卖、打车 APP,Kundu 还搞烹饪派对激励后进生,在中国不仅能发挥专业,还能攒下人脉。 这种案例在印度 tech 圈传开,再加上 K 字签证不用雇主就能申请,等于给想闯一闯的年轻人开了绿灯 —— 不用再看美国雇主的脸色,也不用被天价签证费劝退,直接就能来中国搞事业。 全球人才战早就白热化了,韩国搞的顶尖人才签证要求百强硕士加 8 年工作经验,门槛高得吓人,中国 K 字签证却主打一个亲民,专门接那些有潜力但还没成 “大佬” 的青年人才。 印度每年产出海量 STEM 毕业生,以前都往美国挤,现在美国通道变窄,中国又递来橄榄枝,再傻的人也知道怎么选。 毕竟对印度 IT 工程师来说,在哪儿不是写代码?与其在美签的泥潭里耗着,不如来中国试试水,说不定还能蹭上 AI 和半导体发展的风口,这种账谁都会算。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