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9月29日宣布了! 9月29日,荷兰政府宣布所有欧盟成员国均已加入其主导的“半导体联盟”,共同推动修订欧盟《芯片法案》,这标志着欧洲芯片战略进入全新阶段。 荷兰这次牵头把所有欧盟成员国拉进“半导体联盟”,本质上就是欧洲在芯片领域的一场集体自救。 2020到2022年的全球芯片短缺,给了欧洲制造业一记闷拳:德国汽车巨头因为缺芯被迫减产,西班牙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一度停摆,整个欧洲汽车业损失超过2100亿美元。 这场危机像面镜子,照出了欧洲芯片产业链的致命短板:荷兰ASML虽然垄断着全球极紫外光刻(EUV)设备市场,可整个欧洲的半导体制造份额仅占全球8%,远低于亚洲的75%,这种“设备强、制造弱”的畸形结构,让欧洲在中美技术博弈中始终直不起腰。 更别说地缘政治的火上浇油,中美技术脱钩、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与物流波动,彻底打碎了欧洲对“全球化分工”的幻想,再不抱团取暖,恐怕连汽车、工业这些传统优势产业都要被芯片卡脖子。 这次联盟宣布推动修订的《欧盟芯片法案》,说白了就是要用真金白银砸出一条生路。 早在2023年法案刚生效时,欧盟就喊出到2030年累计投入430亿欧元的计划,其中110亿欧元专门砸向先进制程研发,目标是把欧洲芯片制造份额从8%翻倍到20%。 可钱撒下去,问题也跟着冒出来:英特尔先是喊着要在德国投300亿欧元建工厂,拿了德国政府100亿欧元补贴后却暂停了建设;台积电在德国的100亿欧元项目,虽然拿到50亿欧元补贴,进展也磕磕绊绊;波兰、意大利的本土项目更是慢得像蜗牛。 这次所有成员国加入联盟,核心就是要解决“各自为战”的毛病。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的骨头难啃得很。首先就是“钱怎么分、事谁来干”的利益博弈,荷兰作为ASML的老家,肯定想把资源往设备研发倾斜,可德国、法国这些制造业大国更急着补成熟制程的产能缺口,毕竟汽车和工业领域80%的芯片都依赖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工艺。 这种分歧直接体现在产能规划上,SEMI预测到2025年,欧洲300mm晶圆产能份额也就能从6%涨到7%,离2030年20%的目标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更头疼的是人才和技术瓶颈,欧洲在2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碳化硅氮化镓这类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明显落后,美国头部企业已经把7纳米GAA晶体管结构玩得很溜。 中国企业也在14-7纳米区间实现规模化量产,还通过2.5D封装技术在能效比上反超,欧洲想在先进制程上追上来,光靠砸钱不够,还得解决芯片工程师短缺的问题——目前欧洲半导体行业缺口超过10万人,光靠本土培养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过这次联盟也算踩准了“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没有盲目跟着中美追先进制程,而是把宝押在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德国补贴台积电建的ESMC工厂,就专门盯着28纳米成熟制程,主攻汽车和工业芯片市场,这正是欧洲制造业的命脉所在; 英飞凌的功率半导体本来就占据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联盟成立后更是能整合资源扩大优势,毕竟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对功率芯片的需求正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这可是块肥肉。 而且欧洲还在搞“友岸外包”,一边和日韩合作采购半导体材料,一边在东盟建封测基地,既想减少对中美供应链的依赖,又不想完全关上全球化的大门,这种“既自主又开放”的平衡术,算是欧洲在大国博弈中找到的一条生存之道。 从全球格局看,荷兰牵头的这个联盟,确实很有可能会让全球芯片产业从“中美对垒”变成“三足鼎立”。 说到底,荷兰主导的这个半导体联盟,是欧洲在全球化退潮下的必然选择。以前欧洲靠着技术优势和全球化分工就能躺着赚钱,可现在中美博弈打破了旧秩序,不抱团就只能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虽然眼前有利益分歧、产能不足、技术落后这些坎,但至少迈出了“从被动到主动”的一步。 接下来就看联盟能不能真把430亿欧元花在刀刃上,能不能协调好27个成员国的步调,毕竟芯片产业是个慢功夫,从建厂到量产至少要3-5年,欧洲要是半途而废,不仅会丢掉汽车、工业的优势,还会在数字经济时代彻底失去话语权。 这次联盟宣布所有成员国加入,算是给欧洲芯片战略按下了“加速键”,但能不能跑赢中美,还要看后续的执行力——毕竟在芯片这个烧钱又烧脑的领域,光有雄心壮志远远不够。
快报!快报!!特朗普突然软了特朗普在不到8小时内对华态度出现反转,先是威
【113评论】【10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