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老人曾透漏过,90%的人不知道,其实在三峡大坝修建初期,我

青衫栀幽音 2025-09-30 22:54:11

一位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老人曾透漏过,90%的人不知道,其实在三峡大坝修建初期,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曾对修建三峡大坝持反对意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三峡大坝,这一被誉为“世纪工程”的水利枢纽,自建成以来,始终站在中国工程史的巅峰,假如把它比作一场影响深远的盛宴,那么每一道“食材”的取舍,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争论,三峡大坝不是单纯的混凝土与钢铁堆砌,更是科学精神、历史选择和民族情感的交融体,工程的起点,源自对长江的敬畏,长江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大地,但同样也屡次给沿岸百姓带来无法承受的洪水灾难,怎样驯服这条“巨龙”,早已成为几代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   正因如此,三峡大坝的构想一经提出,便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大坝不仅肩负着防洪重任,更被寄予推动经济发展的厚望,三峡的防洪能力让长江下游从此免受洪水侵扰,成为守护一方安宁的屏障,2024年长江流域经历强降雨,三峡水库拦截了巨量洪水,挽回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些数字背后,映射出工程巨大的现实价值,三峡大坝也是能源领域的巨擘,建成后,年发电量位居世界前列,源源不断地为华东、华中等地输送清洁电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除此之外,长江航运条件因水坝改善而发生质变,黄金水道的优势进一步释放,货运能力大幅提升,沿江城市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三峡大坝在防洪、发电、航运三重身份中,展现出多维度的国家战略意义。   然而,掌声与质疑交织始终未曾停止,三峡大坝的支持者中,不乏工程师、经济学家和管理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治理长江洪水、解决能源短缺、推动西部开发,无一不是燃眉之急,社会各界普遍期待通过三峡这样的超级工程,实现国家实力的跃升,更何况,苏联专家的建议与国际大型水电站的先例,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提供了技术与信心的保障,大坝的建设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也成为民众心中战胜洪灾、迈向现代化的象征。   在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声中,黄万里以科学家的敏锐与责任感,提出了独特的质疑,黄万里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对水利工程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地经验,黄万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并非出于对进步的抵触,而是源于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人民安危的关切,黄万里认为,长江流域的泥沙问题绝不能被低估,黄万里多次实地考察,结合前人教训,指出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恐将削弱水库容量,影响下游河床的稳定,甚至加重洪水风险,除此之外,黄万里对大规模移民安置表示忧虑,三峡工程涉及上百万人的搬迁,黄万里担心这将带来巨大的社会调整压力,影响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黄万里还强调,三峡大坝的建设必然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变化,部分珍稀生物和历史遗迹将被淹没,文化遗产难以复原,黄万里甚至从国防角度提醒,三峡大坝作为国家级基础设施,若遇战争风险,将成为下游人口的安全隐患,黄万里的这些担忧,皆有理有据,体现出科学家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担当。   1992年,全国人大投票决定三峡工程上马,反对与弃权票虽为少数,却也见证了多元意见的存在,工程动工后,建设团队在安全、环保、移民等方面不断完善方案,力求兼顾各方利益,三峡大坝的成绩单令人瞩目,多年运行表明,大坝在防洪、发电与航运领域的综合效益超出预期,长江下游洪水威胁大大降低,发电量位居世界前列,库区航运繁荣,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远超建设初期的成本投入,对国家能源结构和区域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技进步也为工程带来了新的应对手段,通过泥沙调控措施,泥沙淤积速度低于最初预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逐步完善,减小了安全隐患,移民工作虽充满挑战,但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努力保障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机会。   但与此同时,黄万里曾经提出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生态环境的退化、部分水生生物的减少、库区水质恶化等现象引起社会关注,虽然泥沙问题未如预想般严峻,但水库运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仍需持续关注和科学管理,移民安置也并非一蹴而就,部分群众生活适应存在难题,社会结构的重塑远比工程本身更为复杂,文化遗产的损失成为不可逆的遗憾,历史记忆在江水之下永远消失,这些现实,让三峡大坝的成就蒙上一层淡淡的阴影,也让黄万里的质疑变得更具警示意义。   信息来源: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中国经济周刊.--2020-07-17 20:20

0 阅读:163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30

用户17xxx30

1
2025-09-30 23:43

好与坏,让历史来评论吧!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