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一位学生,知道同桌家里很贫困,没有妈妈,衣服烂了脏了,没人给缝没人洗,好可怜啊!突然他…… 突然他伸手碰了碰王浩校服的袖口——那处磨破的边已经卷成了毛边,露出里面发黄的里子,上次看到的补丁歪歪扭扭地缀在衣襟上,像是随手钉上去的。王浩猛地往回缩了缩胳膊,耳根泛红,低头盯着桌角的铅笔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裤子上的破洞。李明心里揪了一下,他想起昨天放学,王浩蹲在操场角落,用透明胶带粘校服上裂开的缝,风一吹,胶带就卷了边,根本粘不住。 那天晚上放学,李明故意磨蹭着收拾书包,等教室里只剩他和王浩时,他拽了拽自己的校服下摆,装作不经意地说:“王浩,你看我这校服,上周打球勾破了,我妈说让我找件旧的先穿,可我就这一件合身的。你校服是不是也有点松?要不明天咱们一起带回去,让我妈帮忙改改?她缝衣服可厉害了,我小时候裤子破了,她补完根本看不出痕迹。” 王浩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犹豫,又飞快地低下头:“不用了,我……我自己能行。”李明赶紧补充:“哎呀,多个人多件事嘛,我妈说多缝一件不费劲,还能跟我一起算时间,省得她老说我麻烦。”说着,他把自己的校服往王浩桌上放了放,“就这么定了,明天早上我在教室门口等你。” 第二天一早,王浩果然抱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校服来了,衣服上还带着淡淡的皂角味,显然是他昨晚特意洗过。李明接过衣服,塞进自己的书包里,书包底层他还偷偷放了件新的灰色毛衣——那是妈妈前几天刚给他买的,他特意让妈妈选了大一号,说“明年还能穿”,其实是想着王浩冬天总穿一件薄外套,肯定冷。 晚上回家,妈妈看到两件校服,没多问,只是笑着拿出针线盒:“这两件衣服都得好好补补,王浩这件袖口磨得厉害,得先锁个边,不然还得破。”她从抽屉里翻出好几种颜色的线,挑了最接近校服的深灰色:“补衣服得藏针脚,针从布缝里钻,别让线疙瘩露在外面,这样穿起来不硌得慌,别人也看不明显。”说着手指翻飞,针脚细细密密地嵌在磨破的边里,原本毛糙的袖口慢慢变得整齐,连王浩衣襟上歪掉的补丁,也被她拆了重缝,用同色线缝出小小的十字纹,远看像衣服本身的纹路。 李明在旁边看着,妈妈突然递给他一根针:“来,你试试给王浩这件缝个小口袋,他衣服上没口袋,东西没处放多不方便。”李明笨手笨脚地拿着针,妈妈在旁边教他:“线要拉匀,别扎到手,口袋边对齐了再缝。”灯光下,母子俩的影子落在墙上,针线穿梭的声音轻轻响着。 第三天早上,李明把校服递给王浩时,特意指了指新缝的口袋:“我妈说你总把橡皮放笔袋里不方便,加个小口袋正好放常用的东西。你看这针脚,我也帮着缝了几针呢,是不是还不错?”王浩捏着校服,手指抚过整齐的袖口和口袋边,眼眶有点红,半天说了句:“谢谢你,李明。” 从那以后,李明每天早上都会多带一份早饭——有时候是妈妈煮的鸡蛋,有时候是两个肉包,他总说“我妈煮多了,我吃不完”;王浩也会默默帮李明整理课桌,把他乱扔的书本摆整齐,上课前把他的铅笔削好。后来班里同学慢慢发现了,也跟着用自己的方式帮忙:班长故意说“老师让大家互相检查作业,王浩你跟我一组吧”,其实是想帮他补落下的功课;同桌女生把自己的笔记本多复印了一份,说“我妈帮我印错了,这份给你用”。 王浩渐渐开朗起来,不再总低着头,有时候还会跟大家一起打球。冬天的时候,他穿上了李明给的灰色毛衣,里面还衬着妈妈缝补好的校服,再也不用冻得缩着肩膀。后来王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又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那年他特意回了母校,找到李明,手里拿着一件叠得整齐的蓝色校服——那是他用第一个月实习工资买的,上面缝着小小的十字纹,跟当年李明妈妈缝的一模一样。 “我现在也会缝衣服了,”王浩笑着说,“上次班里有个学生衣服破了,我帮他补了,跟他说‘老师小时候也总麻烦别人补衣服,现在换我帮你了’。”李明看着他,突然想起那年灯光下,妈妈教他藏针脚的样子——原来善意就像那些细细的针脚,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却能一针一线缝补起别人的困境,还能在多年后,长成另一个人心里的光。 这件事让我明白,帮助别人从来不是要轰轰烈烈地让所有人知道,而是要像藏针脚一样,顾及对方的自尊,用温和的方式递出善意。有时候一句随口的借口,一个小小的帮助,就能在别人心里种下温暖的种子,而这颗种子,说不定会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再去庇护更多的人。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上学时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帮助的同学?你是怎么在不伤害他自尊的情况下,悄悄伸出援手的呢?
河南的一位学生,知道同桌家里很贫困,没有妈妈,衣服烂了脏了,没人给缝没人洗,好可
用眼看世界
2025-10-01 13:18: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