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被撕开!俄石油管道再度被炸,乌克兰首次公开警告克宫,俄喊话美国 来源:烽火

烁耀中原 2025-10-01 23:12:01

红线被撕开!俄石油管道再度被炸,乌克兰首次公开警告克宫,俄喊话美国 来源:烽火瞭望站 2025年9月29日凌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的“友谊”输油管道泵站陷入一片火海。 乌克兰无人机精准击中这座深入俄罗斯腹地的能源枢纽,爆炸声撕裂夜空,输油系统被迫停运。 这条全长9739公里的管道,曾是俄欧能源合作的象征,如今却成为俄乌冲突的焦点。 乌克兰安全局公开承认行动,宣称打击“达到预期效果”,而匈牙利随即警告:若能源安全受威胁,将切断对乌电力供应。 一场针对能源命脉的袭击,正将俄乌冲突推向更危险的维度。 从“友谊”到“敌意” “友谊”管道并非普通基础设施。 它是俄罗斯向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国输送石油的“能源大动脉”,年输油量高达1亿吨,占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出口的关键份额。 然而自2025年8月以来,乌军已至少三次袭击该管道:8月13日,布良斯克州的乌涅恰泵站被毁; 9月初,波兰边境段发生爆炸;此次楚瓦什共和国的袭击更是深入俄腹地,表明乌军无人机已具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乌克兰的战术意图明确。 一方面,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资金链,能源出口收入占俄财政预算的30%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波及欧洲能源供应,向匈牙利等亲俄国家施压。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直言:“攻击管道即攻击匈能源安全。” 作为回应,匈牙利威胁停止对乌供电(乌克兰约15%电力依赖匈牙利),形成“断油”与“断电”的恶性循环。 能源战的影响已超越战场。 俄罗斯被迫加速修复管道,但技术瓶颈与持续袭击使恢复时间难以预测; 欧洲油价应声波动,德国部分工厂因能源成本上升减产;而乌克兰则面临冬季电力短缺的风险。 这场围绕能源的博弈,正将经济与民生拖入战火。 红线被撕开的警示 能源冲突升级之际,泽连斯基抛出更危险的信号。 他在接受采访时警告:“若俄罗斯不结束战争,克里姆林宫官员应熟悉最近的防空洞。” 这是乌克兰首次公开将莫斯科最高权力中心列为潜在打击目标,打破了俄乌双方三年来的“默契”,避免直接攻击对方行政中枢。 俄方的回应看似克制,实则暗藏杀机。 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仅称“最好不要再谈论这一话题”,但俄军事专家随即警告:若克里姆林宫遇袭,俄军将“取消对泽连斯基人身安全的保障”。 2023年5月,克里姆林宫曾遭无人机袭击,俄议员当即呼吁“导弹打击泽连斯基官邸”。 如今双方“斩首”威胁再度浮现,冲突性质可能从领土争夺转向政权生存战。 危险在于,乌克兰已展示打击莫斯科的能力。 2025年9月,乌军无人机多次突破俄防空系统,袭击莫斯科金融区与政府设施;俄军则升级电子战系统,在克里米亚拦截数十架无人机。 技术层面,“斩首”并非虚张声势,而俄乌互信荡然无存,任何误判都可能触发链式反应。 阿拉斯加峰会后的僵局 能源与“斩首”危机的背后,是大国角力的僵持。 2025年8月15日,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峰会,试图为俄乌停火破局。 会谈持续3小时,议题从能源合作到安全保障,但最终未达成实质性协议。 会后,普京邀请特朗普赴莫斯科继续对话,但美方迟迟未予回应。 特朗普的犹豫源于内外压力。 国内民主党批评其对俄“软弱”;盟友层面,波兰、乌克兰担忧美国“私下交易”;而俄方坚持任何谈判需承认“新现实”(即俄占乌领土)。 与此同时,美国对乌军援出现矛盾信号:一方面威胁向乌提供“战斧”导弹,另一方面又拒绝将乌克兰纳入北约框架。 这种摇摆使泽连斯基政权陷入被动,进而采取更激进的自主行动,如袭击石油管道。 俄罗斯则试图利用能源杠杆分化西方。 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中强调,俄欧能源合作可“稳定全球市场”,暗示若制裁放松,俄将恢复供应。 但欧洲态度分裂:德国主张通过谈判保障能源安全,匈牙利则直接警告乌克兰;而美国页岩油商趁机游说加大对欧出口。 能源利益与地缘政治纠缠,让和谈前景更加渺茫。 无人机改写战争规则 俄乌冲突的另一条战线,是无人系统的技术竞赛。 乌克兰对“友谊”管道的多次袭击,均依靠自主研发的“獾”式巡航无人机。 该机型航程可达1000公里,搭载人工智能导航系统,能规避俄军雷达网。 2025年2月以来,乌军使用无人机群摧毁俄境内至少6座炼油厂、5条石油管道,导致俄炼油能力下降15%。 俄罗斯同样加速无人化反击。 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称,前线火力打击的80%由无人系统完成。 2025年8月,俄军出动百架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波尔塔瓦州天然气管道,造成10万户家庭断电;9月,其“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命中乌军后方指挥所。 这些行动凸显战争形态的转变:传统阵地战被非对称消耗战取代,民用基础设施成为“合理目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烁耀中原

烁耀中原

感谢大家的关注